白色壁壘 文:陳進雄

除了早前提出的投標制度衍生一連串醫療事故的問題外。香港醫護人手長期不足亦都是個老身常談的問題, 其影響不止於病人輪候時間, 亦同樣影響醫療服務的質素。根據醫管局在今年一月份發布《風險通報》季刊露轄,2022年第三季曾發生5宗醫療風險事件,分別是3宗手術/介入程序後遺留工具或醫療物料在病人體內的個案、一宗在錯誤部位施行程序個案及一宗住院病人自殺事件。另外有23宗呈報的重要風險事件,包括三宗錯誤識別病人身分或資料,其餘全屬藥物事故。可幸的是曙光開始出現,「大灣區醫生交流計劃」已成功招募79名內地醫護,分別有9名專科醫生及79名護士,於4月來港工作。雖然離足夠的人手仍然有一大段距離,但總算是一個開始,期望可逐漸解決人手上的問題。

另外有一個醫療界中一直被人低調討論的問題,這就是「醫藥分家」,這個議題相信大家都有聽聞過,但好似有點陌生,因每次公開討論之後,又會不了了之,慢慢從大眾討論中消失。

雖然「醫藥分家」明顯沒有迫切性,但現有的配藥制度(私家診所)存在著藥物價格不透明、配藥過程缺乏專業監控等問題,剝削了病人應有的權益。要解決這個問題並不複雜,困難在於大多的討論都是在二元思維模式下進行,即是醫生與配藥完全分開,直接沖擊了醫生的利益,導致討論一直沒有成果。

「醫藥分家」其實最簡單的開始是診症及藥物分開收費,當市民要求自行配藥時,醫生需要為病人提供藥單或電子藥單(電子醫療紀錄),使病人能夠到政府認可的藥房自行配藥。當然,政府亦要有相關的法規去監管藥房。相信當大量病人使用社區藥房配藥,藥房跟藥廠的議價能力亦會提高,令藥物價格有下調空間;也方便了以視像診斷的市民在較安全的方式配藥。「醫藥分家」只要不是一刀切,有秩序一步步進行,要實行並不是沒辦法的。

世事無完美,每個專業體系都會存在不同大小的壁壘去阻擋改革,這些壁壘有的是保護專業團體的利益,有的是歷史的遺物,只剩下形式,但已失去本來的意義。期望政府能夠將這些壁壘盡快拆除,為整體市民福祉為依歸,提升整體質素,保障市民可享用優質的醫療服務。

文:陳進雄

是一個香港智庫組織 民主思路理事。從事醫療科技行業多年。在2019及2021年參加地區選舉,期望可以為我們下一代帶來優質民主。

*作者文章觀點,不代表堅料網立場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