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事經濟並非「香港已玩完」的藥方 文:劉 信

大摩亞洲區前主席羅奇的一篇文章,指「香港已玩完(Hong Kong Is Over)」在香港引起廣大關注,甚至連財經事務及庫務局局長許正宇都需要在電台節目上出面回應,指復甦的確不如預期般的速度,但必須對香港有信心,政府會繼續在不同措施上入手提升金融行業競服力及優勢,亦會透過殷辦盛事鼓勵消費。

若有留意筆者的文章,應該會知道筆者是盛事經濟的大力支持者,甚至早於政府初初成立盛事基金之時,已提出政府應該將「盛事」作為重點推出項目,除了一眾體育、藝術、音樂外,藉此加強發展展覽業務,加強國際金融中心的定位。當時筆者強調,政府投放在盛事經濟的資源,明顯代表政府看輕相關行業的潛力。

事到如今,看到政府加強並專項盛事經濟,筆者認為算是走上其中一條正途,但盛事經濟卻不是香港經濟復甦的良方。以盛事經濟回應「香港已玩完」論,只會讓市民感到政府在帶領香港復甦上回天乏力,因為現時香港問題的核心是金融行業的發展面臨重大挑戰,稍有不慎隨時被周邊城市所取代。

一如財政司司長陳茂波12月時表示,所有短期可做的措施都會實施,許正宇亦指政府會繼續推出不同措施,提升金融行業的競爭力。那麼,這些措施具體是什麼?

如何挽救香港金融市場的發展才是關鍵,提出來至少給予市民及外資信心。這裡說的並不是指數高低,政府沒有責任讓股票市場長期處於高位每日破頂。指數高低與外圍環境有深切關係,例如俄鳥戰爭、以巴衝突、美國持續加息、內地經濟等等,難以單靠香港政府一特區之力可以改變。

反之是例如香港2023年首三季集資額僅排第8,落後印度、印尼、阿聯酋等新興市場國家。內地集資額同樣較本港高,如此景況下,是否代表香港對於內地企業已經失去作為外資窗戶的功能或吸引力?對外資而言更加難處理,回看香港過去霸佔集資額全球頭三位的時候,大部分都與內企走出去有關係,鮮有成功吸引海外企業來港上市。

每日平均成交額亦由2022年的1250億元,下降至2023年的1056億元。這些數字都反映,香港作為資金中轉、企業中轉的角色是否被周邊競爭對手所追上,例如新加坡、深圳、上海等等同一區域的金融城市。

香港是否玩完,在於如何確保一國兩制下的獨特競爭環境,所謂一國兩制的獨特競爭環境,則是目前在中國境內,唯一一個「不實行社會主義制度和政策,保持原有的資本主義制度和生活方式」(基本法第五條)。理論上,這是香港作為亞洲區內國際金融中心最大也是唯一的競爭基礎。許正宇有一點說得非常正確,就是必須要對香港有信心,確信上述的競爭基礎維持不變,將會由治及興變得更好,才是正途。

文:劉 信

媒體工作者,學研社成員

*作者文章觀點,不代表堅料網立場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