破低生育率困局需要根本性變革 文:吳桐山

隨著全球經濟的發展和社會的進步,已發展地區的生育率普遍出現了下滑趨勢。據最新統計數據顯示,2023年韓國的生育率降至0.72。聯合國人口基金(United Nations Population Fund,UNFPA)去年公佈年度「世界人口狀況」報告,提及香港每名女性生育率僅0.8,也屬全球最低行列。這一現象並非偶然,而是人類社會發展的某種必然後果。然而,面對這一嚴峻挑戰,我們需要更深入地思考其背後的原因,並尋求根本性的變革之道。

首先,面對生育率低,各國政府多數都選擇小修小補,如加大補貼力度等,雖然能暫時緩解一些問題,但終究治標不治本。從深層次考慮,我們不得不承認,現有的婚姻和生育制度在很大程度上已經不適應生產力發展所帶來的社會關係轉變,我們需要從根本上重新審視和調整現有的婚姻和生育制度。

在現代社會,隨著生產力的提升和平權意識的崛起,一夫一妻制實際上已經不能完全滿足社會的需求。這一制度在表面上解放了婦女,但實際上仍然建立在女性處於弱勢地位,且女性生育具有不可替代性的基礎之上。然而,現代社會中,重體力勞動的需求減少,男女在生產力上的差距逐漸縮小,真正的平權時代正在到來。因此,我們需要思考如何調整婚姻制度,以更好地適應這一變化。

撫養後代應是全社會責任

同時,我們也應該認識到,家庭關係也需要隨著生產力的轉變而轉變。在傳統觀念中,撫養子女的經濟責任主要由父母承擔。然而,在現代社會,這種觀念已經顯得過於陳舊。撫養子女應該是社會的責任,而非僅僅是父母的責任。為了實現這一目標,我們可以考慮實施一種全新的補貼制度:每生育一個嬰兒,社會應該每年給予足夠的養育補貼給其撫養人。以香港為例,這個補貼不應該是生育一名嬰兒給予2萬元的一次性補貼,而應該是每月給予例如1萬至2萬元的補助,直至長大至18歲,讓願意生育的人無經濟上的後顧之憂。

這種做法實際上相當於對不生育的人徵稅。因為資金來源於全社會,所以對有生育的家庭進行獎勵,在某種程度上確實相當於對那些不生育的家庭進行了經濟上的“懲罰”。錢都是納稅人一起給的,或者央行印錢最終也是全民埋單。當然,這裏的“懲罰”並非真正的處罰,而是通過經濟手段來調節生育行為。相對而言,獎比罰容易接受和操作。

然而,我們也必須意識到,制度的變遷和觀念的轉變往往是滯後的。在人類歷史上,許多時候我們都需要付出沉重的代價後,才會勇敢地邁出轉變的步伐。現階段,人們對於生育和婚姻的思維慣性和路徑依賴仍然很強。因此,我們需要更多的教育和宣傳來引導人們改變觀念,同時也需要政府和社會各界的共同努力來推動相關制度的改革。

面對低生育率的困局,我們需要進行根本性的變革。這不僅僅是為了解決當前的人口問題,更是為了構建一個更加公平、和諧的社會。只有通過深入思考和勇敢實踐,我們才能找到破解這一難題的鑰匙。

文:吳桐山

時事評論員、學研社成員

*作者文章觀點,不代表堅料網立場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