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過後,大灣區一體化的過程在提速。兩地民眾可以自由往來了,港人北上消費、工作、創業和退休都會大幅增加。加上大灣區融合是大勢所趨,所以自然出現很多要求福利「過河」的報道,希望香港的醫療、養老等服務可以在大灣區內地城市使用。筆者是福利「過河」的支持者,多年前我已經提出應該鼓勵港人北上養老,才能讓香港重獲新生,因此大方向我是支持的。但到這件事真的要發生的時候,我倒想提提當中存在的一些問題。
福利「過河」對香港而言是一項「除笨有精」的德政。例如最近一些報道說,特區政府買香港的安老院舍,每月要1.6萬元,護養院更要2.25萬元;但如果在內地買位,只需4,000人民幣,需要深度護理者亦只需5,800人民幣,只是香港的四分之一。因此政府如果改為向內地買位,可以讓輪候的長者更快入住安老院,政府還能省錢。同樣的,在香港做換膝手術需要輪候好幾年,但北上深圳輪候一個星期就可以,成本也比香港低。豈不是一家便宜兩家着?
表面是,但條數不是這麼簡單。香港有很多福利例如房屋、醫療、養老,表面上是很便宜甚至免費,但背後卻是很多人排長龍,要輪候多年才能得到服務。金錢是成本、時間也是成本。所以要得到政府的這些福利,時間成本其實十分高。如果通過購買內地的資源,每個個案的金錢成本是少了,但由於輪候時間短,政府需要短時間內為大量積壓的個案埋單,政府付出的總的金錢代價未必是少。
更為重要的是如何解決福利流失的問題?
香港的福利是只認身份證的,只要你是香港永久居民,你就可以獲得這些福利,例如申請綜援、生果金、公費醫療等等。但問題是,這個獲得永久居民身份證的香港人,可能長期在內地工作生活,在內地納稅,但卻可以支取香港的福利。一旦福利「過河」大行其道,這會成為一個不斷流失的窟窿。當然,到時候「香港身份」的吸引力也會提升,畢竟我拿到永久身份證之後,去哪我都可以得到香港政府為我埋單,何樂而不為。
反之,內地倒沒有這個問題。因為內地的福利是走社保機制,你要有社保卡才能享受各項福利,例如醫療、養老、失業保障等等。不是你有身份證就有,而是要有社保卡,而社保卡是要你每個月供款的。例如你要供款滿15年才可以享受退休養老金。所以內地並不存在這種福利流失的煩惱,因為是要你和企業自己埋單才有的,不是說你有身份證就可以享受。
要香港福利「過河」,必須要解決這個結構性的問題。當然,「過河」的大方向是對的,初期也不會出現嚴重的流失問題,因為即使有人要拿香港身份證,也要等上幾年時間才能得到永居身份。但長遠而言,政府是要解決這種以身份證作為福利證明的做法。
文:吳桐山
學研社成員,時事評論員
*作者文章觀點,不代表堅料網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