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法會議員們四年一次的集體焦慮 文:戴子魚

「你有壓力,我有壓力」,「未解決」,當年「巴士阿叔」這幾句金句成為近幾代香港人的集體回憶,傳頌至今,已是港人掛在嘴邊的口頭禪。

城市人面對工作和生活上大大小小的挑戰,大部分都背負着精神上的壓力煲,若說近日承受沉重壓力「未解決」,甚至產生焦慮感的「打工族」,大概年薪百萬的尊貴立法會議員可以入列。因為,四年一次的換屆選舉近了,將於今年12月舉行,議員們想連任,繼續打這份「筍工」,就要加大搶眼球蹭流量的力度和能見度了。

近日立法會議事廳恍如時光倒流,過去三年多行政立法良性互動、理性議事氛圍忽然變調,部分議員反對派上身,質詢和辯論不止加多兩錢肉緊,如不滿意官員回應,語氣聲調立馬變得激動有火,雖然「大聲唔代表無禮貌」,但有比較就知分別,下年度財政預算案削減開支,特區政府主動向議員加碼送上大量議題,議員可以各取所需操作,真是最好的助選彈藥。

早在本月初,行政立法已上演前哨戰過招,多名立法會議員在特別財委會查詢民政及青年事務局官員有關18區「日夜都繽紛」活動開支、工時和成效等,被官員以未有備存相關資料一口拒絕,引發議論。

議員索取這些衡工量值資料,民政局一旦提供,等於自投羅網,倘若投放公帑和工時數字偏高,肯定被議員批評「大花筒」不符成本效益,反過來數字偏低,議員又會指責當局沒有投放足夠資源,給予足夠重視,難怪18區「日夜都繽紛」活動虎頭蛇尾,反正議員主導詮釋權,立於不敗之地,官員點答都是跳坑,堅壁清野,直接拒絕提供資料,避免議員抓住把柄批評特區政府浪費公帑,借題發揮抽水才是自保上策。

其實在持續多天的特別財委會和多個事務委員會會議,不少議員認為特區政府減赤不足大力敲打,要求加碼削減「不必要」的部門開支,又或是挑出一些浪費公帑的「罪證」,以示有做功課監察公帑運用。

本身月中立法會辯論財政預算案更是炮聲𠾐𠾐,特區政府面對千億財赤削減開支,社福,教育及醫療等民生開支照減,多位議員火力全開,批評特區政府節流減赤不問蒼生,肥上瘦下,向市民開刀,管治班子與公務員不減薪成為衆矢之的,發言遣詞用字充滿火藥味,帶領香港由治及興的特區政府,在部分議員口中,忽然變成爾祿爾享,民脂民膏,不恤民困,高高在上的廟堂。

忽然蹦緊的行政立法關係數天前更擦出真火,教育局局長蔡若蓮認為,削減幼稚園1.1%資助額對營運衝擊不大,教育界立法會議朱國強迅即在社交平台發文回應,直斥蔡若蓮言論「涼薄」,無視幼稚園困境,感到心寒。

如此重話,只會在當年反對派主導的立法會聽到,當然,相比起反對派議員動輒口出惡言「冷血」,「X」官侮辱官員,「涼薄」已算小兒科,可是今時不同往日啊,而且蔡、朱本是同根生,局長未加入管治班子之前,曾任教聯會副會長,朱國強則是現任副會長,也算有點淵源半個同路人,有話好說,今日各為其「主」,竟然站到對立面,矛盾公開化。

本屆立法會唯一打正旗號的反對派、社福界議員狄志遠當然搭「順風車」,老調重彈狠批特區政府扶貧不力,精準扶貧愈做愈退步,認為現時扶貧工作進入「霧霾」局面,勞工及福利局局長孫玉菡不是省油的燈,嚴詞駁斥狄志遠只會提出「口號式講法」,完全不能同意其說法,然而,這種「口號式講法」近日卻在立法會議事廳此起彼落,不讓狄議員專美。

始終,只要有選舉制度存在,作為市民代議士的立法會議員,如欲爭取連任,就要最大化個人在議會的聲量,本屆立法會議員首次透過完善特區選舉制度產生,議席由上屆的70席大增至90席,新進議員想殺出重圍,建立人設,打響知名度,為連任籌謀,臨近換屆選舉加大力度批評特區政府施政紕漏,討好選民,尤其是透過地區直選和較高選民基礎界別選出的議員,及早鞏固基本盤,為爭取在議事廳再坐四年創造有利條件,也是人之常情。

不過,立法會選舉今時唔同往日,不再純粹選舉主導,2021年完善選舉制度落實,候選人入閘門檻極高,參選人必須通過國安背景審核,再經特區政府候選人資格審查委員會確認,才可以爭取選委會五大界別共10名選委提名,正式成為候選人入閘參選,如此層層審核,確保選出「愛國者治港」的立法會議員,現任議員在議會的長期表現,以致現時爭取連任構建選舉工程的手法,一旦操作過當非理性化,那就各有前因莫羨人了。

正如立法會主席梁君彥日前宣布將制訂《立法會議員守則》時指出,議員是「香港特區管治團隊的重要組成部分」,現任議員不會不知道吧?

文:戴子魚

資深傳媒人

*作者文章觀點,不代表堅料網立場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