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有立法會議員因被委任為特首政策組組長而辭去議席,第七屆立法會再次出現議席懸空;此前,已因出現另四名前議員因趕赴官場,立法會因而曾出現四個空缺,並剛於去年12月18日進行了立法會補選以填補空缺。
一般政治人才,或需要透過選舉、推薦或晉身議會,才能被發掘、賞識,甚至被挖角,當然現時也有青年自薦制度,但始終只是起步階段和只有極少數被揀選者。政治人才透過選舉洗禮,披荊斬棘,晉身制度,也對地區選民或界別選民作出承諾。
究竟透過選舉而贏得議席,是服務還是讓人認識?如果華麗轉身另轉跑道,又是否算是投機?議員是否需要先完成議席任期,兌現給選民的選舉承諾,才去履行新職?還是避免機會流失,即時轉職?反正是人才,另行轉換崗位,依然是服務市民。其實,香港也不至於鬧政治人才荒,官場即使現空缺,未必需要打一眾議員的主意。
全世界的政治就是這樣,很多人吃著盤的,就想夾著桌上的,見肥而噬;很多人的名片滿是荷蘭水蓋,又內地公職,又香港公職,只要有時間和資源,八面威風。個人認為,政治人才不應同時走兩行隊,想做官的人才,應該只做事換取被賞識的機會;想做議員的人才,也應該只攸好本份工作。畢竟,有時做官和做議員,是兩回事,也有矛盾和衝突,有些政治人才或會「更錫身」,有些打算騎牆保留彈性和可能,為自己留條後路,筆者認為,如果政治人才一心想做官,想服務,應該寧願等候機會,不要騎牛搵馬「做住先」,否則非但因補選衍生巨額公帑選舉經費,也未能兌現選舉承諾。
當然,在私營市場,轉換工作也是自主的事情,應該以自身前途作首要考慮因素,不用有所顧慮。即使是公共機構高管或大學校長等公職,也是透過公開招聘和遴選,那麼,官場肥缺,任何人員只要符合資格,是否議員或其他身份,也可以透過不同渠道獲揀選和提拔。議員本人也有選擇職業和事業的自主決定權;而獵頭中介公司和遴選委員會也只會按職位空缺的條件去挑選合適人才去填補空缺,不問人才的過去,只著重人才的未來和可以創造的價值。
從政者,吃相不宜太難看,終歸到底,香港的政治人才庫狹窄,太依賴某班人推薦,過去,英殖政府只會栽培他們能信任的人才,回歸後的黃金25年,香港政壇曾一度被老人政治支配,又或某班人壟斷所有機會和話語權,把某些機會成為同路人的資源和私產,結果香港錯失栽培自家人才的寶貴機會和煉歷;25年後的今天,就出現了斷層,具政治抱負和經驗的總是同一班人,過去,建制政客只會恥笑泛民政客是政壇舊電池,卻也只是五十步笑百步。香港特區政府需要建立政治人才庫,從工商界、學界、政黨二三梯隊物色對象,邀請加入不同委員會、諮詢組織和法定機構,加以重用和培育,這些委員會更不應該只淪為某班人的私家樂園,摒棄山頭文化,並進一步引入自薦和改革推薦制度,破格用人,海納百川,只要是愛國愛港、具實力和執行力的人才,唯才是用。
文:朱家健
全國港澳研究會香港特邀會員、中國和平統一促進會香港總會常務理事、香港基本法澳門基本法研究會會員
*作者文章觀點,不代表堅料網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