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準執行才能讓「高才通」計劃發揮應有作用 文:文武

「高才通」計劃是特區政府「搶人才」的其中一項重要舉措,目前已有約14萬人透過這項計劃來港,政府估計,每年可以為香港帶來340億元直接經濟貢獻,相當於本地生產總值約1.2%。不過,日前有機構調查顯示,透過「高才通」計劃來港的人才中,有21.6%暫時未有工作,令人關注「高才通」計劃存在的濫用。

「高才通」計劃,面向全球引進高端人才,這對香港及國家發展的重要意義,不言而喻。事實上,特區政府推出「高才通」計劃之後,也確實取得了成效,成功吸引了一批人才來港發展。當然,最先吸引到的人才,主要來自內地,這與香港與內地關係最緊密,社會語言文化習俗的差異最小,有很大的關係。香港作為國家對外開放的重要窗口,可以吸引到一批內地的高端人才,對香港也會有積極正面的作用。

筆者並不擔心「高才通」計劃對海外人才的吸引力,在這項政策推出的初始階段,由於信息滯後等原因,海外人才未必能及時作出反應,再加上地緣政治的因素,美西方主導的海外輿論,對香港有大量不實的貶損言論,比如抹黑《香港國安法》,散佈所謂「香港玩完」論調等,也會產生一定的影響。但人才始終會流向經濟具有活力的地區,縱使觀全球,中國才是全球經濟發展重具有活力的重要引擎,充滿機遇,相信假以時日,會有更多高端人才,願意到香港發展,尋找中國機遇。

但「高才通」存在濫用的問題,也確實不容忽視。從民間機構的調查看,有21.6%透過「高才通」計劃來港的人,暫時未有工作。在家庭收入方面,平均每月收入5萬元或以下的有32.3%,5萬至10萬元之間的有26%。

這些數據多少能反映出「高才通」存在的一些問題。「高才通」計劃主要有兩項條件,一是世界百強學校畢業,二是年薪超過250萬元。年薪超過250萬元的人,如果不能在香港找到更高薪酬的工作,一般來說,不會輕易放棄原有的工作,而百強大學的畢業生,能否一概視為高端人才,則見仁見智。好的大學也會有較弱的學科,也會有表現較一般的畢業生,百強大學的畢業生在當地及世界各地找不到工作的,也大有人在。事實上,透過「高才通」來港的,大多數屬於前者,年薪超250萬元的,只佔很小的一部分。

從調查中也能可看到,來港的「高才通」人才,過半數的家庭收入在10萬元以下,這與250萬年薪的標準,有比較大的差距。雖然說,這一收入標準仍比香港家庭3萬元的家庭收入中位數高出一截,但這種比較本身就存有疑問,「高才通」引入的高端人才,不是應該跟香港本地的高端人才比較嗎?家庭收入5萬元以下的高端人才是被虧待了,還是本身的能力就有不足,則有值得商榷的地方。

更值得注意的是,社會上確實存在濫用「高才通」政策的問題。過去一段時間,已有多位立法會議員提出,留意到內地的網絡社交媒體上,存在教人利用「高才通」來港的攻略。而這些所謂的「攻略」,無非就是教人鑽空子、找漏洞,濫用政策,一部分人來港,最終並非想在香港發展,甚至也無心找工作,只想把香港作為中轉站,或來港「渡金」、生仔,或其他不能宣之以口的目的等等。

雖說越多人才來港,對香港就越有益處,但對於濫用「高才通」的情況,也不能視若無睹,必須要採取一定的手段,加以糾正。濫竽充數的情況如果過多,不僅無益香港經濟、社會發展,對於建立人才高地也會有損害,真正的高端人才如果看到社會充斥着假冒偽劣的情況,對於是否來港發展,會產生疑慮。

筆者同樣不能認同一竹竿打沉整條船的觀點,雖然確實存在「高才通」被濫用的情況,但總體來說,「高才通」政策對香港的好處仍是主要的。不論如何,香港都必須朝向建設人才高地的方向去努力,以開放的心態,廣納四方賢能之士。不過,在具體落實執行這項政策的過程中,也須注意精準執行這四個字,打擊濫用,保障引入人才的質素,實有必要。

文:文武

資深傳媒人,曾任企業傳訊高層及在多間報館擔任要職。

*作者文章觀點,不代表堅料網立場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