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施政報告後的記者會上,有記者向特首李家超提問,能否向市民解釋「經濟轉型係轉去邊,改去邊?」當時,李家超回應指政府需要聆聽意見,不能只往一個方向走,認為只向一個方向走,未能真正解決社會問題,引導香港經濟轉型。
隨後李家超續指,在香港經濟增長中「有人增長多啲,有人無增長」,政府便幫助那些落後的行業。李家超認為政府的責任在於清晰向民眾指出,現時香港便處於轉型期,若行業中面對挑戰,市民便應嘗試改革及進步自己。
回歸初期董建華時代,在內地改革開放,香港工業北遷的背景下,對香港而言也是一個大變局。香港政府大力提倡知識型經濟,著力將產業升級。增加專業服務行業的比例,提高香港大專學生的比例,藉此大幅提高香港的人才庫。當時政策能否直接可以代入
「知識型經濟」有沒有指定是那一種職業呢?知識型經濟卻沒有一個或數個「指定」的行業,反而是政府提倡環境,從政策導向滿足知識型經濟的條件,再任何市場發揮。始終香港根據基本法實行「一國兩制」,當時政府抱持「大市場、小政府」方向,落實推動資本主義,當然「小政府」引伸大量社會性問題,就不是本日討論的課題。
時至今日,國家主席習近平提出「百年未有之大變局」,其中所指的包括因應中國崛起而變的國際關係,部分西方國家因應中國崛起,而發展諸多外交及貿易的阻礙。在大國角力之間,香港作為國際金融城市,過去高度依賴貿易等行業的經濟體,必然會受到很大程度的影響。要重新尋找自己的定位,正是香港現時面對的轉型背景原因。
雖然李家超在記者會上並無指明轉型方向,但從剛剛出燼的施政報告中,政府對香港經濟轉型的方向,其實有一定著墨。例如設立100億元「創科產業引導基金」;持續向「BUD專項基金」注資,協助中小企發展;持續引入國際人材等等。要求政府單獨指出「轉型去邊」是不合理的,過去無數的例子顯示政府太過主導發展某個產業,通常只會時半功倍。
事實上,回看香港現階段結構狀況,退去重新成為工業城市已不可能。香港作為區內領先的金融中心,只能利用自有優勢,在背靠祖國的情況下,跟進金融科技革新、趨勢及潮流,找到新的增長點、爆發點。
文:劉 信
媒體工作者,學研社成員
*作者文章觀點,不代表堅料網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