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唱衰中國疫苗港媒助攻? 文:戴子魚

據外媒爆料,當年新冠疫情全球擴散,疫苗陸續面世之際,美國曾經發動一場歴時接近兩年,大肆抹黑中國製科興疫苗和防疫醫療物資不可靠的認知作戰。這則遲來的消息,令人想起上世紀冷戰年代,美國中情局大名鼎鼎的《知更鳥計劃》,武器化聞媒體,在全球吸收新聞從業員充當特工記者,除了搜集情報,還配合行動需要散播假消息影響輿論。

據說《知更鳥計劃》歷時長達二十五年始被媒體揭發內情,中情局前後共收買了四百多名記者及二十五個傳媒機構協助操縱輿論,由於計劃曝光被迫叫停,但外界怎曉得是真的結束抑或虛應故事?觀察近年美西方媒體對不少議題,尤其全方位針對中國的無聲大合唱,或許《知更鳥計劃》只是改頭換面,那些由中情局操控,散落在全球各地的特工記者和傳媒機構,根本從未停止行動,而且近年社交媒體興起資訊快速流動,說不定這個媒體武器化計劃正在與時並進,不但特工記者數目有增無減,還有龐大網軍組成側翼隨時出征。事實上,因應中美競爭,美國國會在六年前通過一個金額達十五億美元的撥款法案,提供資源予美國國家機構和特定媒體,培訓西方記者撰寫有關中國的負面報道,明目張膽搞認知作戰。

長篇累牘重提《知更鳥計劃》,皆因前述美國抹黑中國科興疫苗認知作戰,雖然由五角大樓國防部主導,與中情局無關,很難相信這兩個攸關美國國家安全的部門完全沒有協調互補。令人驚訝的是,翻閱資料,對比當年整段認知作戰行動時間線,竟然出現香港新聞媒體身影,差不多在同一段時間內持續發布針對科興疫苗安全性的報道,直至今年年初,儘管疫情已經過去,科興疫苗停產,本來只是疫苗迭代的必然結果,仍然有港媒不放過最後唱衰「送佢上路」的機會,「數白欖」式在報道中加入大量科興疫苗負面資料,借題發揮加多腳,莫非正如那句標準免責聲明:「如有雷同、實屬巧合」?

先說回這場令人齒冷的認知作戰經過,源於特朗普政府奉行美國優先政策,聲言其硏製的疫苗全部保留自用,對發展中國家要求援助充耳不聞,中國則向東南亞、南美洲和非洲多國輸出科興疫苗、口罩及檢測劑協助抗疫,在政治凌駕人道之下,美國為扺銷中國對這些國家的影響力,由國防部主導秘密行動,於二零二一年初開始,利用三百多個社交媒體假帳號在菲律賓大肆詆毀科興疫苗不安全,含有豬明膠,這些假訊息逐漸外溢至東南亞、南美洲,以及中東、中亞等信奉伊斯蘭教國家,誤導這些國家的人民拒絕接種科興疫苗,間接加劇疫情擴散,造成更多人染疫病歿。整個抹黑行動直至翌年年中才中止。

同樣在二零二一年初,隨著科興疫苗在本港展開大規模接種,部分香港新聞媒體也開始湧現不少針對科興疫苗安全性的報道,現時隨意在網上略為瀏覧,均會彈出大量以負面視角切入,質疑科興疫苗防疫效果低、遲交第三期臨床數據、接種後引發面癱、心臟病副作用風險比例偏高等的新聞資料,部分內容引述本港大學的初步研究,但一些報道則是主題先行,建立假設找專家評論「可能性」,再帶到疫苗不安全的方向。

例如二零二一年三月一篇來自據說具有公信力港媒的報道,以探討科興疫苗誘發心臟病風險作主題,內容引述一位專家的個人看法,認為科興滅活疫苗含有某種成份容易誘發炎症,所以可能導致已患有心血管疾病的人出現急性血管栓塞副作用,通篇報道環繞這個「可能」展開,訪問其他專家證實此一假設可能性有多大,還越洋找來海外專家發表偉論,接著話鋒一轉,變成質疑中國滅活疫苗製造往績並不安全,過去曾經發生沒有完全滅活的低級錯誤,又引述該專家直指,如果某些(科興疫苗)批次品質控制出問題,不會感到驚訝云云,這句quote簡直畫龍點睛。

然而,該海外專家評論的立足點,只是建基於另一個專家的個人看法,並無任何實質研究結果佐證科興疫苗未有完全滅活,「假設、可能、如果」構成整篇報道的核心,可是一般受衆有能力區別這種假設嗎?恐怕直接反應就是接種科興疫苗誘發心臟病風險偏高。

該港媒在另一篇有關科興疫苗防疫效果的報道中,標題直指本港已打針染疫死者中有 87%接種科興,迅即引發爭議,這次特區政府終於正面迎戰,發表聲明批評有關報道標題誤導,列舉不同年齡組別死亡率與接種疫苗的分析數據,反駁該媒體報道的對比基礎錯誤,戮破又一個公信力泡沫,可是這種誤導式標題已經在網上以幾何級數散播,客觀上產生抹黑效果。

事實上,疫情期間尚有多個港媒持續刊出科興疫苗防疫效果不足、存在引發多種副作用的新聞資訊,由於科興是特區政府大量引入的兩種疫苗之一,媒體關注其抗疫效果和風險可以理解,然而隨著今次外媒遲來的爆料,加上黎智英案庭上披露那些年《蘋果日報》如何配合美國反華認知作戰文宣,循著此方向重新檢視部分港媒當年環繞科興疫苗大造文章的時間線,難免令人滿腹疑狐,竟然如此巧合地與當時美國的抹黑行動重疊?倘若仿效前述港媒「假設、可能、如果」式報道手法延伸聯想,是否也可以把切入點假設為美國認知作戰黑手已伸進本港傳媒業,令部分港媒隨著其指揮棒起舞?

在認知作戰操作教範之中,認為一些真相大白的資訊,可供炒作發酵空間有限,反而真假夾雜、似是而非、影射中傷式的暗示性資訊殺傷力最大,利用這種資訊設定半信半疑想像空間議題,最容易激發受衆討論,極速在各個社交媒體流傳轉發,滿足人們傾向相信陰謀理論的窺秘心理,認定這些未能完全證實、又有部分資料可信的消息背後,必定隱藏大陰謀,例如科興疫苗來自內地,不少港人一向對中國醫藥品質存在先入為主的觀感,對安全性有疑慮,一旦在傳媒和網上流傳有關疫苗的負面資訊,向受眾激起早已藏在心中的預存立場,質疑特區政府明知疫苗有風險,為了政治正確仍然照單全收,拿市民條命較飛。

必須指出,相對於美國利用網軍側翼散播謠言,赤裸裸直接詆毀中國疫苗,部分港媒針對科興疫苗安全所發布的資訊,均以新聞報道面貌呈現,大多引述大學、研究機構、專家學者的數據分析,也有僅得看法而無實證的議題假設討論,雖然純粹「口水」,仍然可以籠統歸類為意見式新聞報道,也就是媒體基於公衆利益(疫苗安全就是了)長期追蹤某些特定議題,發揮傳媒監察力,保持大衆關注度。

故此,仿效前述某個港媒的報道手法,透過「假設、可能、如果」的方式,把美國認知作戰與部分港媒對科興疫苗的報道相提並論,至今唯一合理疑點僅是時間巧合,所謂有幾分證據說幾分話,缺乏證據支持的聯想和假設,往往距離真相很遙遠,總不能先射箭再畫靶,也只能真誠相信,事情就是時間巧合,信不信由你,如果對號入座,實屬不幸。

文:戴子魚

資深傳媒人

*作者文章觀點,不代表堅料網立場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