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如果大家以為特朗普只是順口開河,當作笑話掉以輕心,是大錯特錯。大家知否,美國曾三次提出購買格陵闌,於1867年美國首次表示考慮購買格陵蘭和冰島,至1946年杜魯門政府正式向丹麥提出以1億美元購買格陵蘭,但被拒絕。2019年特朗普在首次當選總統時,公開表示有興趣購買格陵蘭,但丹麥和格陵蘭自治政府均明確拒絕。

若比較美國和丹麥(格陵蘭現今管理者)的軍力,絕對是強弱懸殊,美國是迄今為止世界上國防預算最高的國家,去年國防開支達 9,480 億美元,軍隊有130 萬名人員,其中一些目前駐紮在格陵蘭島。丹麥去年國防開支僅為99 億美元,但只有17,000 名士兵。如果特朗普真的武力吞併格陵蘭,那將是世界上最短的戰爭,因為格陵蘭和丹麥都沒有任何防禦能力。
再看格陵蘭的資料, 格陵蘭是世界最大島,面積2,166,086平方公里(廣東省17.7萬平方公里),80%都被冰雪覆蓋。人口只有5.6萬(香港東涌人口是8萬人),格陵蘭島是地球上人口密度最小的地區,88%的人是因紐特人, 其餘大部分人是丹麥人,丹麥的祖先一千年前就開始在這裏殖民。在2008年公投後,2009年正式改制,成為內政獨立的自治區,但外交、國防與財政相關事務仍由丹麥代理。
特朗普為何唾涎格陵蘭,因為格陵蘭島是一個具有戰略意義的島嶼,富含礦產和石油。特朗普在他的社交媒體直言,“出於國家安全以及全球自由的目的,美國認為對格陵蘭的所有權和控制權是絕對必要的(an absolute necessity)。”
隨著全球暖化,北極冰層不斷融化,格陵蘭的稀土礦產、石油和天然氣資源變得更加容易開採。此外,北極冰層的退縮正在推動新的航運通道,例如西北航道、北海航線逐漸成形,格陵蘭島的地理位置使其成為新的航運路線的關鍵樞紐。
而美國更加關注的,是中國和俄羅斯正在努力擴大在北極地區的經濟和軍事影響力。中國亦積極將北極納入其“一帶一路”倡議,提出打造包括格陵蘭島在內的“冰上絲綢之路”。所以美國視控制格陵蘭島可增強在北極的防禦能力,特別是有助於監視和對抗中俄在該地區潛在的軍事活動,以防外國軍事飛機或洲際彈道飛彈襲擊北美。特朗普不僅僅聚焦於格陵蘭島本身,而是重新將華盛頓的重點調整為捍衛西半球的“半球防禦”(hemispheric defense)戰略。
美國欲吞併格陵蘭,已引起歐盟各國不安和和不滿,德國總理蒴爾茨表示:「邊界不可侵犯的原則適用於每個國家……無論它是一個非常小的國家,還是一個非常強大的國家」。法國外交部長巴羅認為:「歐盟不會允許世界其他國家攻擊其主權邊界。」歐盟其他成員國的傳媒紛紛為丹麥打氣撑腰。
但美國副總統萬斯的妻子烏莎將於今日(27日)隨美國代表團訪問格陵蘭島,據悉代表團成員包括白宮國家安全顧問沃爾茲及能源部長賴特,訪問期間,兩人將前往當地的美國軍事基地。

對於美國代表團的到訪,格陵蘭形容此舉「極具侵略性」,並質疑美國展示強權的意圖。格陵蘭首位女總理哈蒙德表示:「他把我們當成可以購買的商品。」「特朗普甚至沒有與格陵蘭談判——他正在與丹麥談判購買格陵蘭。」
特朗普在早前會見加拿大前總理杜鲁多時,直稱他是美國第51州州長,現今又指派財團收購巴拿馬運河,此時則明目張膽要吞併格陵蘭島,他誓言「美國第一」稱霸天下。他己撕破虚偽面目,不顧作為西方盟主地位,世界真的任由特朗普把持操控嗎?中美博弈特朗普可以穩操勝券嗎?在此風雲變色世界,全球局勢更顯不穩定性,特朗普盡顯「霸道」欺凌弱小,中國則以「王道」親善廣纳各方情誼,表現定力和自信更受各方支持,未來更顯中國在全球格局中的重要地位。
文:謝悅漢
資深媒體人,經常有作品登在《亞洲週刋》及內地《今日頭條》網站,著作包括《水泥森林中吶喊》(天地圖書)及《香港仍有善心人》(大公報)
*作者文章觀點,不代表堅料網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