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周美國《紐約時報》刊登了一篇文章<「這是一種戰爭行為」:解碼美國對華晶片封鎖行動>,承認對中國的芯片供應鏈的封鎖行動「是一種戰爭行爲」,文章也對美國發動的芯片戰作了詳細的說明,我在此先作點簡介:
1、「這裏的關鍵是要明白,美國想要影響中國的人工智能產業,半導體這方面是實現這一目標的手段。」
2.「(2021年)10月7日體現的新政策是:我們不僅不會允許中國在技術上取得任何進展,我們還將積極扭轉他們目前的技術水平。」
3、「如果這些控制措施成功,可能會影響中國一代人的進步;如果失敗,可能會產生驚人的適得其反的結果,美國在極力避免的那個未來會更快發生。這一結果可能會影響未來幾十年的中美競爭以及全球秩序的未來。」
4.「如果你五年前告訴我這些(對華芯片封鎖)規則,我會告訴你這是一種戰爭行爲——我們肯定是在戰爭狀態」
5、「特朗普政府針對的是企業,拜登政府打擊的是行業。」
6、「對中國半導體供應鏈的全方位封鎖堪稱前所未有,很多整治中國半導體供應鏈的法子屬於全新創舉。」
7、「擔心台灣省的台積電落到大陸手上,所以美國一直在推動台積電在美國建造更多晶圓廠,台灣別無選擇,只能順從,而且美國還在持續削弱台灣省在半導體行業裏的優勢地位,在最壞的情況下,甚至不惜毀掉它。」
8、「(半導體行業)不是投入足夠的資金和技術人員就能解決的」,但文章又承認「要說有哪個國家能夠克服這樣的挑戰,那很可能非中國莫屬。」
9、「如果中國每年用於芯片進口的4000億美元有很大一部分轉而用於國內,其國內芯片企業可能最終將得到迎頭趕上的手段和動力。」
10、「如果華爲能夠成功,它可能會突破美國制裁,比以往任何時候都更加強大和堅韌。」
11、「美國目前制裁和封鎖中國的手段不能一勞永逸地遏制中國,而且也只是一種拖延戰術,旨在爲美國及其盟友提供擴大關鍵技術領先地位的空間。」
12、「讓美國工業與安全局(Bureau of Industry and Security,簡稱BIS)對抗整個中國的力量恐怕是不公平的。BIS哪有什麼勝算呢?它的行動速度如何趕得上對方呢?BIS怎麼可能像中國那樣關注芯片,並爲此投入那麼多資金呢?對中國來說,芯片的未來是關乎國運的大事。」
我把此文重點簡單點列,讓我們對美國芯片封鎖有一個全面的瞭解,其中最奇特的地方是,當我們以為美國對華科技戰是經深思熟慮、全盤思考,然後有目標、有步驟、有節奏執行時,卻發現整個計劃是見步行步、雜亂無章,並只由一個小型的官僚機構(BIS)負責統籌。
把中美科技戰這樣規模的戰役,放在僅有數百人、資金又有限的的BIS,是因為美國從未在科技戰中遇到過中國這級別的對手。
單以科技戰為例,美國目標是什麼?如何評估?中國政府會不會反制?反制方法會有哪些?對美國有何影響如何?
我看不到BIS對這些問題有何設計。至於會不會激發起中國的芯片產業,推動中國的高科技發展,BIS都好像也沒有方案應對。
疫情期間,我就已經發現了一個有趣的問題,西方國家閉口不談中國的抗疫成就,實在瞞不住的時候,就輕描淡寫、顧左右而言他地說一句。
由此,我不得不感嘆美國在冷戰勝利的確是兩刃刀,由於勝利來得太全面和太突然,使美國的政策制定者都習慣性地回到冷戰來尋找方案和教訓。總統拜登最近的聲明,即與中國「不需要有新的冷戰」,只要照搬舊冷戰經驗就可。
中國人有句成語是刻舟求劍,今天的中國與冷戰的蘇聯是完全不同的國家,美國當年對蘇聯的封鎖是因其在經濟、軍事、技術和政治實力上的全方位優勢,這種優勢使美國能遏制蘇聯,今天美國在全球GDP中的份額下降,軍事優勢縮小,技術霸權減少,以及外交影響力減弱,意味着華盛頓將自二戰以來首次面臨多極世界,而中國除了傳媒力量外,在經濟、軍事和技術與美國是叮噹馬頭,用冷戰老方法就可以戰勝中國?
總之,就是從上到下不敢正視中國的成就,大家都靠着意淫中國即將崩潰來安慰自己。他們告訴自己的國民,說中國是紙老虎,是腐朽的、末落的,是必然滅亡的。他們甚至不敢討論這樣一種可能性:萬一中國贏了呢?
中國芯片生產較爲落後,並不是能力不行,而是根據全球產業鏈的原則,做比較優勢的部分,做自己比較擅長的,因此沒有投入芯片全產業鏈。但反過來想,只要中國下了決心投入,問題不在能力和市場,而只在時間。
對於這樣的事實,美國方面不但不看,他們的判斷完全都是想當然的信息,認爲中國不可能自己生產芯片,不可能做出光刻機,也不能自己形成產業鏈。
我們老祖宗教我們「料敵從寬」,即對敵人的預測都從很廣泛的角度去想,盡可能想得敵人強大些,以保萬全。但美國卻相信冷戰經驗,而且料敵從嚴、從弱,用各種說辭來麻醉自己,用各種改變遊戲規則來轉移自己的注意力,對中美之爭的大勢寄託在想當然的自我安慰中。
文:悠 然
學研社成員、傳媒人、經濟人,從事媒體編、寫、評、教工作達二十年,擅長發掘繁雜時事問題背後的故事,幷把過多的好奇投入到中國近代史研究中,現爲自由撰稿人。
*作者文章觀點,不代表堅料網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