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近日,印巴在克什米爾地區的交火引發國際社會廣泛關注,巴基斯坦防長甚至警告兩國或爆發「全面戰爭」。這場衝突看似因克什米爾地區的襲擊事件而起,實則背後隱藏著深刻的歷史、宗教、政治矛盾,同時也折射出印度在內部困境與外部壓力下,其未來發展前途充滿了不確定性。

4月22日,印控克什米爾發生針對印度教徒的襲擊,26人死亡、17人受傷,其中不乏海軍軍官和情報人員。這次恐襲頗為殘忍,4-6名迷彩服穆斯林武裝分子,使用AK-47和M4卡賓槍,近距離向遊客開火。他們控制局面後,逐個遊客審問:姓名、宗教。要求他們背誦伊斯蘭教的經文。然後,讓男性俘虜脫下褲子檢查是否受過割禮。以區分非穆斯林和印度教,沒有受過割禮的直接擊斃。
此次襲擊後,有幾個穆斯林武裝組織出來認領,甚至印度南部的武裝組織也出來認領,說莫迪一直欺負我們,這種情況下徹底激怒了印度。印度迅速將矛頭指向巴基斯坦「虔誠軍」,並展開跨境行動,與巴基斯坦方面發生交火,使原本的內部宗教襲擊演變為邊境衝突。

針對這次恐襲,印度目前就是驅逐巴基斯坦外交人員,關閉邊境,暫停貿易。暫停《印度河水條約》。暫停印度河水條約,這對巴基斯坦影響較明顯的。巴基斯坦有80%的耕地用水和25%電力,需要6條流經印度的河供水。而且印度有能力截斷部分流量。

從歷史角度看,克什米爾地區的歸屬問題自印巴分治以來就爭議不斷。2019年,莫迪政府取消該地區的自治權,推行印度教政策,限制基礎設施建設,這舉措引發當地民眾的強烈不滿。在克什米爾谷地,95%的居民為穆斯林,莫迪的政策無疑是在激化宗教矛盾,促使眾多反抗力量興起,抵抗陣線(TRF)便是其中代表,他們為爭取獨立和宗教自由而鬥爭。
宗教襲擊這事在印度不新鮮,自從印度總理莫迪在2014年執政並打擊穆斯林以來,印度因爲宗教問題和種姓問題,每年都有好幾百場「混戰」。最多的一年800多場,最少的一年300多場(2020新冠年),印度教和穆斯林相互砍殺對方的平民。比較嚴重的幾次,比如2020年德里騷亂砍死好幾十人(印度教徒砍穆斯林),最後由6,000名軍警鎮壓平亂。2023年曼尼普爾暴動,印度教徒砍非印度教徒,死了一百多。
由於印度行政效率低下,單單警方便積壓案件超5000萬件,其中15%與宗教或種姓私刑有關,徵地案件中60%的受害者為非印度教徒。司法系統的失效,使得民眾不得不自行解決矛盾,導致衝突不斷升級。同時,印度存在約80支反政府武裝,他們裝備著現代化設備,這對印度政府的統治構成巨大威脅。為了維穩,印度每年需花費15%的政府開支,這無疑給國家經濟帶來沉重負擔。
在內政不修的情況下,印度自然想借外力,2018年起中美爭鬥,印度在2020年曾雄心勃勃推出的《生產關聯激勵計劃》(PLI),旨在承接中國轉移的訂單和產能,其時吸引了眾多國家的採購團和企業參與。然而,4年後的2025年3月21日,該計劃因績效完成率僅8%而宣告終止。啟動資金大量消耗,卻收效甚微,暴露出印度在營商環境方面存在嚴重問題,腐敗、騙補現象猖獗,工人效能低下,生產的產品缺乏國際競爭力。
從當前局勢來看,儘管印度軍方宣稱將對巴基斯坦進行「外科手術式打擊」,但爆發全面戰爭的可能性較小。巴基斯坦擁有170枚核武,這對印度是強大的威懾。而且,印度自身內部矛盾重重,並不具備對外發動大規模戰爭的條件。一旦陷入戰爭,且無法速戰速決,印度國內的反政府力量可能趁機壯大,社會秩序將更加混亂,經濟發展也會遭受重創。
對於印度而言,解決內部問題才是實現穩定與發展的關鍵。改善宗教與種姓關係,完善司法體系,提高政府治理能力,優化營商環境,這些才是推動國家前進的根本。在處理與巴基斯坦的關係上,通過和平談判解決克什米爾爭端,避免衝突升級,不僅符合兩國人民的利益,也有助於地區的和平與穩定。

印巴衝突只是印度面臨諸多問題的一個縮影。印度若想在國際舞台上實現崛起,必須先解決內部的矛盾與困境,否則其前途將始終籠罩在迷霧之中,難以找到清晰的發展方向。
文:悠 然
傳媒人、經濟人,從事媒體編、寫、評、教工作達二十年,擅長發掘繁雜時事問題背後的故事,並把過多的好奇投入到中國近代史研究中,現爲自由撰稿人。
*作者文章觀點,不代表堅料網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