財政預算案 最好的時候 最壞的時候 文:戴子魚

財政司司長陳茂波正式啓動下年度財政預算案公衆諮詢,面對本年度公共開支赤字達千億元,或許可以引用大文豪狄更斯名著《雙城記》名句,略作改動為「這是最好的時候(代)也是最壞的時候(代)」形容政府「大掌櫃」財爺面對的境況。

先說「最壞的時候」,其實不用多提,看看近日媒體和學者的大合唱,特區政府財政大概距離之期崩潰不遠了,有財經黃網媒更預早埋單引述美資金融(是美資啊!)機構研究打定輸數,認為隨着政府經常性收入不斷減少和經常性開支不斷增加,已出現結構性「入不敷支」,若情況持續,現時政府財政儲備只足夠兩至三年使用。

如果以上述預言對應特首李家超早前說的財赤需要3至5年解決 ,最極端情況即係本屆政府可能在剩餘兩年半任期花光儲備填氹,債留下屆,之後或許特區政府將要發債過緊日子,縮減各項公共開支,醫療教育福利文康體等「燒公帑」範疇首當其衝,波及市民使用公共服務品質。

當然不能不提黃媒和不友善媒體,早已對準高官和公務員薪酬火力全開,詳列由特首到問責官員月薪已等於基層市民數年人工,公務員薪級與鄰近國家地區比較又高出多少等,對市民進行植入式文宣,暗示高薪厚職官員和公僕是財赤禍源,挑動官民矛盾;還有評論口徑十分合用的學者扮演「公知」,大聲疾呼公務員應該減薪,這招對準特區政府胸口開槍,討好民粹的建議,連財爺也不敢公開否定,只說減薪言之尚早,避免引火燒身。

所謂形勢比人強,特區政府在千億財赤壓頂之下,輿論陣地確實陷於捱打,難以硬起來回應那些放大財赤危機和疊加效應的媒體報道,持續發酵之下,政府財政將會逐漸蒙上一層末日陰影,在公務員隊伍、工薪階層、私人機構、金融市場和投資者蔓延,公務員憂慮難逃大幅減薪命運、打工仔害怕僱主群起仿效、金融市場和投資者擔心香港主權評級下降增加借貸成本和難度,人心虛怯內部消費進一步疲弱,財赤末日未至,香港內部已經陣腳大亂。

打鐵還須自身硬,面對那些持續發放負能量、披着新聞報道外衣的政治文宣,以及學者明知不可為依然「扮好心」獻計的「靠害」建議,如果特區政府能夠拿出有效滅赤大計,唱衰自然止於智者,可是審視特區政府至今的舉措,除了給出爭取3至五年解決財產的時間表,具體措施和路線圖欠奉,難免予外界得個講字,實際無計可施觀感,遑論像中央政府盱衡大局,面對明年外部環境變化,事先張揚將陸續出台組合拳安定人心。

財爺陳茂波並非沒有說明如何滅赤,例如政府早前已採取財政整合措施,削減經常性開支1%、凍結公務員人手,冀可節流,今年將會檢視力度是否足夠,預留伏筆需要時可以加碼。然而,相對於千億財赤,已知節流措施極其量也只是減省一百幾十億公帑,杯水車薪,不要說滅赤,就算是減赤也充滿無力感。必須強調,現在說的千億財赤並非長期滾存所致,而是單一個財政年度錄得的數字,下年度會否重蹈覆轍,甚或沒有最差,只有更差,財赤再創新高,須知道,特區政府現在已不是未雨綢繆,而是如何逃離債海。

再者,財爺滅赤大計仍然建基於經濟周期性,期待環境改善,減息、樓價回穩、賣地、印花稅和利得稅重新增收,公共財政可望恢復舊觀,也就是過渡期除了積極節流,長遠培育新產業,發展創科等八大中心增加經濟新動力以貢獻GDP增長,除了繼續發債,並沒有可以在中短期內增加政府收入的新金流,未來數年外圍環境充滿不確定性,經濟下行周期何時反彈尚屬未知之數,良好主觀願望會否與客觀事物發展相向而行?節流與「等運到」之外,特區政府工具箱中還有什麼開源滅赤招數,審慎理財,確保財政儲備不會清袋,債留子孫。

可以說,千億財赤已經成為特區政府的軟肋,難以堵住黃媒、不友善媒體和形中實黃學者以財赤作為著力點,持續透過新聞報道和評論包裝,貶損特區政府管治權威,冷嘲熱諷由治及興無錢萬萬不能等,鼓吹引起政治後果的震盪療法建議,擴大巿民對政府的仇恨值,在言論自由,又不涉國安之下,特區政府只能聽之任之,並無招架之力,可謂處身「最壞的時候」。

不過,從來有危才有機,最壞的時候,也預示到了黑暗盡頭,特區政府應展現𠄘擔創新,跳出歴屆政府籓籬,借財赤為切入點,大動作進行政府財政改革,糾正公共財政稅基狹窄,長期倚靠賣地、印花稅、外匯基金投資收益分成等非經常性收入,挹注經常性開支的結構性財政問題,例如縮減公務員編制精簡人手、定出逐年削減部門開支時間表、提高外匯基金投資收益政府分成比例、開徵陸路離境稅、政府資產證券化套現增加財政儲備,以及過去因爭議太大而束之高閣的銷售稅等,非常時期就要採取非常手段,捨棄一成不變的傳統思維,對公共財政動大手術,打下未來可持續發展,扺禦外部環境變化衝擊的基礎。

狄更斯《雙城記》還有另外兩句切合香港現況的名句:
「這是智慧的時代 也是愚蠢的時代」。

文:戴子魚

資深傳媒人

*作者文章觀點,不代表堅料網立場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