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17日是國際消除貧窮日,香港一些媒體都在最近關注香港的貧窮問題,尤其是對照內地近年全面滅貧,香港電視台也在熱播一部紀錄片「無窮之路」。
筆者在內地北京、深圳、南京等多個城市都工作生活過,來到香港,其實我認為最需要扶貧的地方應該是香港。貧窮不應該是看數字,你說一個月6000元,按數字不算貧窮,但考慮到香港租個一二百平方呎的劏房都要5000元,那不是貧窮是什麼?相反如果你在內地農村生活,由於本身居住不成問題,一個月5000元可算小康了。因此對比中國各大城市而言,香港可算是多窮人的城市,哪怕與農村相比,香港很多人的生活質素也是遠遠不及內地。這是事實。
香港的難還在於扶貧難。所謂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你今天給他麵包,他的肚子很快又餓了,除非你教會他謀生的技能。但香港市場細小、產業單一,謀生的渠道有限。
如果了解內地,近年內地媒體到處報道的滅貧故事,很多是什麼?大學生、知識分子到農村,教會農村的人做電子商務,拍視頻、做直播帶貨,還真出了不少網紅。但香港沒有農民概念,窮人都住劏房、失業,沒有錢還沒有地,去哪種地?有地的你可以教他種地、在海邊的你可以叫他打魚,可他住在香港的劏房、籠屋裡面,你可以教他如何創富?
哪怕做電子商務,那也要有內地的龐大市場,否則養活自己都成問題。香港市場細小,搞網上商店空間有限,哪怕你有什麼出色的手工,要賣回內地去,你看看香港快遞回內地的物流費用是多麼的高,兩個市場的分割,讓此路不通。
有人總嫌棄港澳產業單一,令很多低技術工人缺乏出路。但這是細小經濟體的必然,畢竟只有750萬人口,難道要搞全產業鏈?搞出來也沒有競爭力。澳門60多萬人口,產業鏈更側重博彩、旅遊,就算搞產業多元化,大不了多搞一兩個產業,怎麼能跟內地的全產業鏈相比?
扶貧的實質是人口錯配,因此扶貧不能盯着香港一點來扶,必須從人口配置的角度來考慮問題。香港的貧窮問題,說到底是人口錯配的問題。香港經濟支柱是金融業、地產業,要大力發展創科產業,需要的大量是高學歷人才,但香港偏偏此種人才不足,尤其是科技人才,但卻聚集了大批低學歷、低技術的工人。這些人也就只能做做餐飲、零售這些與旅遊服務相關的行業,要他們升級是很困難的。
這種人口錯配是導致香港貧窮問題惡化的根源,而人口錯配的根源則是香港與內地的分隔造成的。雖然國家不斷出台惠港政策,令港人北上就業越來越容易,但由於兩地市場長期分隔造成住宿、交通等生活要素有落差,工資自然也會不一樣,因此雖然一些人在香港很窮,但卻有一道閘門,令他們不容易回內地工作和生活。同樣地,內地的科技人才,也因為這道閘門,增加了來香港的阻力。
特首林鄭月娥提出「北部都會區」發展策略,依託深圳的人才市場和產業鏈,大方向絕對正確,但操作上需要大刀闊斧地去除阻隔兩地市場融合的因素,令各項要素有效率地分配。讓香港需要的人才方便到港大展拳腳,在香港無用武之地成為貧民的,也許回內地可有更大發展空間,那就要進一步理順回流內地的渠道。
中國走出了一條「無窮之路」,香港自身的「無窮之路」,還是要跳出框框,回歸「一國」的本源去解決。
文 : 文 瑜
時事評論員
*作者文章觀點,不代表堅料網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