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繼續談美國通脹,這關係到聯儲局加息動作,進而影響全球股票市場,和我們切身利益息息相關。
美國通脹於1980年3月到達14.8%的高峰,比現在的8.6%要高得多,但美國CPI的演算法分別在1983年和1990年代中期作過大改,以致今天的數字被人為低估。
美國前財政部長兼哈佛前校長薩默斯(Larry Summers)針對這一個議題發表了一篇論文(《Comparing Past and Present Inflation》),探討了美國80年代通脹與現在的異同,他通過計算方式的比較,給出的低估量是4.5%,即如用今天的計法,1980年中的通脹高峰是10.3%,而不是14.8%。果如是,當前美國的通脹雖然略低於42年前,但10.3%和8.6%其實已有點接近。
所以,我們可以確認美國今天的通脹至少是接近1980的高峰,而那一波通脹是如何解決的?
普遍的說法是80年代的美聯儲主席沃爾克(Volcker)將利率提高到20%,才壓到1983年的2.5%。不過,過去三十年,關於沃爾克遏制通脹的說法一直異議不斷,如說美國通脹了幾年,八十年代已差不多到尾聲了,沃爾克什麼都不做,通脹也是江河日下的。但我認為最有說服力是美國以喪失本國製造業為代價來壓通脹,即通過全球化轉移製造業成本,前總統列根治下美國表面一片繁榮,但是到處都在拆工廠,並把生產線運往亞洲,印諸中國經濟改革開放後的製造業大發展,這種說法可能更接近現實。
回到薩默斯的論文,他論證1980年代那三年通脹實際只下降了7.8%,而且他進一步分析,發現聯儲局加息的影響只佔5%,其他部分來自供給面。即當年沃爾克的加息到20%,只是把通脹拉下了5%,其他的7.3%(14.8%-2.5%-5%)由供給面解決。
我們以新一輪通脹作對照,即使鮑威爾(Powell)願意並且能夠將利率提升到20%,對通脹的壓低效應很可能低於5%,最多也是把通脹拉到3.6%(8.6%-5%),所以正如筆者上文所言,聯儲局加息並不能壓抑通脹。要回到通脹目標2%,只能依靠供給面出現大幅改善,但這又違反了打擊中國產業的目的。
5月31日,財長耶倫做了一件讓白宮措手不及的事情。她在CNN上向美國公眾承認,她對通脹的路徑判斷「錯誤」。在她將要出版的傳記中,她披露最初是希望縮減拜登的《美國救援計劃》(American Rescue Plan Act of 2021),因為擔心這可能會引發通脹。簡言之,曾擔任聯儲局主席的耶倫視通脹的原因為濫發貨幣。更有趣的是耶倫公開反駁拜登,拜登於6月10號指責埃克森美孚和其他石油公司利用高油價來中飽私囊,但耶倫卻公然反駁了「企業貪婪」助長通脹的論點。
可見,在今天美國政府內部,通脹已成燙手的山芋,可以用的方法又不能用,主政的都全力甩鍋,確保自己不成為替罪羊。
文:悠 然
學研社成員,香港七十後傳媒人,港大經濟系畢業生,從事媒體編、寫、評、教工作達二十年,擅長發掘繁雜時事問題背後的故事,現為自由撰稿人,並把過多的好奇投入到中國近代史研究中。
*作者文章觀點,不代表堅料網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