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國政協副主席、前特首梁振英在網絡社交媒體發文,提出須提防土地供過於求,持續造地或衍生負資產問題。現任特首李家超昨日作出回應,強調土地供應主導權一定要在政府手中,否則落入「利益藩離的控制」,不符市民和香港利益。兩位特首之間的隔空辯論,引來圍觀,市民議論紛紛,不過,在筆者看來,政府需要有足夠的土地儲備不存在分歧,爭論的重點應是公共財政的穩健。
梁振英在《施政報告》發表後,在社交媒體上發表一篇短文,稱目前香港的土地和房屋供應確實短缺,但未來供應量並非愈多愈好,因需求不是無窮無盡,要科學和專業地拿捏好未來需求量,盡量做到供需平衡。他預計新界東北可能是香港最後一個政府有錢購的開發區,以後每一個新區都入不敷支,要政府補貼。
李家超在被記者問及這一議題時,回應指出,經驗顯示造地不足會導致供應不足、樓價失控和市民「上樓」困難等問題,認為房屋市場要健康發展,土地供應主導權一定要掌握在政府手上,否則土地的主導權就變成「利益藩籬的控制」。
這一來一往的隔空辯論,表面上看,是針對造地和建屋的政策,但筆者認為,核心的問題卻是公共財政是否穩健。政府需要有足夠的土地儲備,並且要掌握好土地供應的主導權,相信不存在異議,兩位特首都沒有否定,重點是造地、建屋需要動用大筆公帑,以現在政府的財政狀況,能否應付得了未來的造地計劃,確實有令人擔憂的問題存在。
政府公共財政存在的危機早已公開化,過去幾年一再有人表示擔憂。一方面,因人口老化、貧富分化等因素影響,政府的社會福利支出年年增加,但卻未有解決問題,逐步縮減財政壓力的對策,另一方面,經濟發展放緩,財政收入自然受到影響,尤其是房地產市場連年下跌,政府公共財政的其中一大來源,拍賣土地也變得困難,過去幾年一再出現土地流拍,令人對公共財政的穩健,感到擔心。
政府興建北部都會區及交椅洲填海造地的大計,都在經濟持續上升,房地產年年飆升的狀態之下提出,當時雖有人對大規模造地所需的公共財政支出表示擔心,但政府方面則一再表明,造地所產生的土地可以帶來豐厚的利潤,又能推動整體經濟發展,不必擔心財政方面的問題。
不過,事情是否真的如政府當初想像得那麼順利?很明顯,土地房屋價格只升不跌,已經成為歷史,以目前的情況看,政府確實須小心思考假如樓價繼續向下跌,會對經濟、社會和政府公共財政帶來怎樣的影響,同時也須在此基礎上,重新審視相關的拓展土地的計劃,至少應思考拓土造地的財政問題,以及速度問題。
大面積地拓土造地,即使政府把握着主動權,未必會對市場供需關係造成太大的影響,但造地所需的財政支出,也不能夠如政府原先的預期,可以迅速的回攏,由此產生的公共財政的問題,確實值得關注。
再從長遠發展思考,香港以簡單低稅制為特點,但公共財政收入很大部分須依賴土地和房屋的收益,這種狀況是否健康?又能否行穩致遠?這個問題同樣值得關注。內地一些地方政府債台高築,制約了經濟發展和社會民生改善的步伐,其中一個重要的教訓,就是過度依賴房地產經濟,這方面也有值得香港注意的地方。
文:文武
資深傳媒人,曾任企業傳訊高層及在多間報館擔任要職。
*作者文章觀點,不代表堅料網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