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近日,新世界宣布,終於與各大小銀行達成882億港元的「再融資協議」。這次銀團貸款的安排涉及多個不同期限的銀行貸款,其中最早到期的為2028年6月30日。
早前,有傳聞指某些外資行,包括好幾間日資銀行起初拒批貸款。及後,個別小型銀行如南商及集友等當初亦拒批。在另一邊廂,有傳內地官員接見鄭家純,對新世界的「再融資」表示關注,並明白新世界若與銀行談判破裂,或銀行要「剃頭」(haircut,即借貸金額需要打折展期,並把損失撥備) 的話,將會對香港經濟造成一定的衝擊,故此希望這「再融資」可以順理完成。
筆者從不同渠道得知,金管局對此事亦高度重視,並有金管局官員致電給各銀行的高層,追問批核的情況,還有「溫馨提示」,說明銀行如最終否決這「再融資協議」的話,需要作出解釋。這種「溫馨提示」當然是表明有關當局希望樂見其成,但反過來說亦是金管局官員的一種「免責」之講法,審批與否始終是「商業決定」,金管局只是監督進度,一切盡在不言中。

筆者認為,新世界的「再融資協議」在有關當局的「溫馨提示」及「積極監督」之下完成,只是勉強把大問題暫時壓下去,非長久之道:
● 據悉,新世界的「再融資計劃」,只把上市公司的物業資產注入銀團貸款。這些資產以估值注入,比率為貸款金額的150%。簡單來說,這次「再融資計劃」的賣點,就是把原來的「無抵押貸款」變成了「有抵押貸款」,僅此而已。
想深一層,為何當初大家都認為新世界陷入財困呢?就是因為它債台高築,內地及香港的地產市道低迷,工商物業市場更出現恐慌性拋售,即使把資產按估值打折出售,亦難以沽出。簡單來說,集團高負債、利息高企、現金流受壓及資產貶值的整個情形沒有太大的改變,物業難沽的現況亦持續下去。
可是,整個家族及母公司周大福並沒有再為新世界注入新資金或新資產,只是把新世界裡當初沒有抵押的資產打包放在銀團貸款裡。換句話來說,本來銀行貸款及公司債都屬於「無抵押」的一類,但現在銀團貸款則變為「有抵押」,即有處置集團資產的優先權。
值得留意的是,母公司周大福或其家族成員,亦沒有為這筆貸款簽下任何擔保。銀行經幾個月以來的努力,最終並沒有得到任何新資金、新資產及擔保,新世界的整個財務狀況亦沒有得到明顯的改善。

● 從另外一個角度看,拖延亦可能是一個辦法。但我們要首先搞清楚,普遍香港地產商或物業投資者「債台高築」、「因利息高企及租金回報率低而入不敷出」及「急售套現下出現資不抵債」的情況,到底是「周期性問題」,還是「結構性問題」。
「美元利息高企」算是「周期性問題」,但這「周期」未免太長,在可見將來亦有可能因通脹高企而持續下去。這麼長的「周期」,其實亦已逐漸成為「結構性問題」了。
其次,香港工商物業空置率高,回報低而價格大幅下挫,更明顯是「結構性問題」。辦工室需求因「在家工作安排」、「網絡化管理」及「虛擬辦公與會議」越見普遍而下滑,香港寫字樓空置率持續高企。臨街店舖因港人北上消費、內地遊客消費模式改變及網上購物風氣越見流行等等因素而出現倒閉潮。早年,香港工商物業價格被「炒高」,在太平盛世下,租金再昂貴,亦遠不及物業價格貴,租金回報率一向偏低。如今,利息高企下,工商物業租金下滑及空置率上升,這雙重打擊早已經讓香港業界陷入深淵。
當我們面對「結構性問題」時,依然採用「駝鳥政策」而為企業「再融資」,這只是把問題拖延下去,但問題只會越來越大。
● 金管局對業界的「積極有為」,亦會有反效果。銀團當中,大小銀行的情況不同,亦理應有不一樣的「商業決定」。大銀行的資產規模深厚,尚有條件拖延。大銀行或有可能不願在此刻即時面對巨額損失而先選擇先續期,在稍後的歲月裡再逐漸為貸款撥備。
至於中小型銀行,其資產規模有限,根本經不起大風浪,當面對「結構性問題」時,理應及早保本止蝕。甚至乎,中小型銀行在大型銀行還有能力支撐的情況下,應該及早抽身離場,這才算是對存戶負責任的做法,如今「顧存了業界的義氣」,大家「共月進退」,反而相對上忽略了存戶的安危。
有趣的是,某些銀行理應抽身離場,但在金管局「高度關注」的情況下通過了批核。就算金管局的原意是什麼,負責致電給銀行的官員口才如何了得,免責條款寫得怎樣漂亮,其客觀現實就是監管機構干涉了銀行的「商業決定」,豎立了一個不好的先例。
反過來說,各大小銀行的「風管」或「信審」在金管局的「溫馨提示」下,算是來了一個「順水推舟」,並把審批的責任推給金管局。金管局如此高調介入,當貸款出現問題後,若如常向銀行問責,則自身明顯理虧,肯定會受人誹議。若今後3年 (至最早到期日之前) 對貸款情況不問不聞不表態呢?這便算是沒有履行監管的責任。
● 還有,這次「再融資」的所謂「功德圓滿」,是把所有銀行「捉上船」。原本想「下船」的外資銀行及中小型銀行錯失了唯一的「黃金機會」。
若有中小型銀行的借貸金額較多的話,基本上錯過了這次「減債」 良機之後,在可見將來亦未必有能力及空間為其作出足夠的撥備。問題越滾越大之後,它們將來所面對的風險及損失肯定會增加。明明這次可以「安全下船」,卻要繼續陪大銀行闖關。敢問中小型銀行有條件可以經得起這場風浪嗎?
至於不大情願的外資銀行,迫它們「上船」亦其實對大家沒有好處。在未來的日子裡,它們會否繼續就範呢?在最早到期日之前,銀團貸款尚有一些財務合規要求,若新世界的經營情況轉差的話,任何重大不合規的豁免,都需要全員同意才能通過,否則便算是違約。可是,這些外資銀行本來就不大願意參與,在未來的日子裡又會否繼續作出支持呢?我們當初又何必要求一些「不同心」的「船員」留在「船上」呢?這不是會增加更多變數嗎?
總的來說,這次大小銀行共同參與新世界「再融資協議」,只能算是一起把問題壓下去,並繼續拖延。在積極的方向去想,這可以避免新世界高達1,600億港元之負債發生即時違約的情況。大銀行尚可以在稍後幾年,逐步增加撥備,以消化潛在的損失。若我們等到美元利息大幅回落之時機,則「兩大結構性問題」,至少去其一,情況或會有好轉之可能。
可是,任何決策都不可能沒有成本。既然新世界沒有再獲得新資金或被注入新資產,鄭家及周大福亦沒有額外提供擔保,即這「再融資協議」所付的成本,就由各大小銀行頂上。所有銀行持有的資金,皆從老百姓的存款而來。換句話來說,達成這次「再融資」付出成本及承擔額外風險的,其實是各大小銀行的存戶。當然,這筆銀團亦獲得了新世界的資產抵押,算是比公司債投資者優越。
這種把各大小銀行綑綁在一起的做法,形同「鐵索連舟」;表面上穩固了,但於可見將來的風險卻會大幅增加。
文:寒柏
從事金融業,亦為自由撰稿人。
*作者文章觀點,不代表堅料網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