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些 AI無法取代的事 文:蕭博士

感謝《堅料網》給我機會,撰寫文章,當我知道主要核心讀者群是香港的朋友,備感榮幸。我喜歡香港,因為香港很「江湖」,相濡以沫,不如相忘於江湖;︀香港這座城市,孕育出金庸的江湖武俠小說,也能產生鄭伊健的古惑仔電影,更有歷久不衰的黃玉郎龍虎門漫畫。只有香港,才可以提供這一方沃土,各行各業形形色色的英雄豪傑匯聚於此。

時代正在轉變,AI取代人類工作的討論甚囂塵上,人工智能自主學習被一再強調與放大︁;︀面對AI帶來的衝擊,有些人憂心,人類終將被代替,現實與虛擬的界線不再那麼清晰;︀產業因而大轉型,小市民的未來又在哪裡?舉例而言,投射在金融面向,虛擬貨幣的價格甚至遠遠超越了各國貨幣。

在這樣一個時代,網路媒體或紙本雜誌的不可替代性為何?我認為是「靈魂」。很多文章歌頌AI可以自主學習提升效率,我並不這麼看,AI雖然可以學習,但仍屬於科技的範疇;︀關鍵在於,AI沒有靈魂、沒有心。《堅料網》有個子目錄很好,叫做「觀點」,恰恰呼應了這篇文章的標題。任何資料都可以複製、剪下、貼上的方式重新編輯,但無法重組的,是觀點。 

以ChatGPT為例,ChatGPT雖然可以立刻生產出一篇旁徵博引的文字,連帶使得簡單重複的工作漸漸消失(例如電話客服);︀但人工智能永遠無法取代的,是複雜的靈魂,也就是說,AI無法替代需要創造性思考的工作;︀AI仍然存在明顯的不足,沒有人類的靈魂、沒有觀點、也沒有視角等。而這些,正是人類得以在「AI時代」繼續生存,不可被替代的價值。什麼是觀點跟視角?就是看事物的方式,當發生了一個社會現象,AI無法教導我們怎麼看它?身為《堅料網》專欄作家,存在的價值便立基於此。例如,抖音難民大量湧入小紅書是一種「蝴蝶效應」,在沒有任何政策規劃或引導之下,中文跟英語兩大語言社群的直接互動,產生的是波瀾還是漣漪?對於使用中文的網路社群造成何種影響?這些都是ChatGPT所無法處理的議題。

再舉AI繪圖為例,沒錯,AI繪圖可以做出各種效果,但AI無法選擇自己的目標,如果要讓人們印象深刻或是驚豔,關鍵還是在於操作繪圖軟體的人,也就是使用AI繪圖的畫家,在畫作裡放入什麼元素?想傳達什麼訊息給觀看畫作的人們。

面對AI帶來的世紀浪潮,類似於過去的文藝復興時期,這將是一個科技復興的時代,所復興的,依然是人們的精神生活,仍舊是人類的文明。例如廣播,曾經有一個時期,我們習慣聽廣播,廣播裡有歌曲、有戲劇、也有愛情,廣播後來面臨電視、報紙各種傳媒的競爭,一段時間看似沒落實則不然;︀直至今日,聽廣播這件事,拜科技所賜,以Podcast、喜馬拉雅等形式,重新流行起來,重新走進人們的日常生活。

「重劍無鋒、大巧不工」,出自金庸的神鵰俠侶,意指武藝高強的人,關鍵不在所持刀劍,鋒利與否;︀而在自身的內力修為,是否渾厚。我期許自己的文字能達到這個境界,言簡意賅並發人深省,謹以此作為開春的第一篇。

文:蕭博士

曾任中央研究院博士後研究員行政院諮議、高雄市市長機要秘書、國會辨公室主任。曾任教聯合、逢甲、醒吾、育達等大學。喜歡紅酒、美食、旅行、還有女人。

*作者文章觀點,不代表堅料網立場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