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院長被抓,人均就醫成本降1400多元……”

“一台3520萬的醫療直線加速器,院長一人吃掉1600萬元的回扣……”

“雲南一地醫療行業403人主動退贓……”

這些不是反腐電視劇中的情節,而是在現實生活中真實上演的醫療腐敗情景劇。
醫療行業的腐敗現像可以說由來已久,而且腐敗手段也在不斷變異升級,包括“定制式”招投標、“規避式”委托采購、“供股式”入股分紅、“福利式”研討培訓等等,利益輸送方式隱蔽而變異,為賄賂行為披上“合法外衣”。
面對日益嚴重的醫療領域腐敗現像,一場為期一年、力度空前的反腐“大風暴”正在醫療行業刮起,整個醫療行業都感受到陣陣涼意。
醫療反腐“大風暴”首先刮到的是各大醫院的當權者,截至目前,今年至少有168位醫院院長和書記被公開通報。在輿論的引導下,湘雅三院呼吸科主任孟婕被科室9人聯名舉報私設金庫

、中國醫學科學院腫瘤醫院院長赫捷被舉報違規私設民營醫院等等

,這些充分說明醫療反腐深入人心。
除了各大醫院,在反腐風暴中瑟瑟發抖的還有各大醫藥企業。我國醫藥企業的銷售費用占營收比率長期位居全球第一,其中貓膩不言而喻。在醫療反腐的高壓態勢下,資本市場上包括貝達藥業、恆瑞醫藥等巨頭股價紛紛暴跌。
這次醫療反腐行動也給醫療行業敲響了警鐘,提示那些醫院的掌權者,提高自己的收入要靠自身的醫療技術,而不是靠灰色收入;也提示那些醫藥企業,提高自己的業績要靠過硬的醫藥產品,而不是靠非法的推銷手段。
雖然醫療行業技術壁壘高,隱蔽性強,醫療反腐困難重重,但醫療腐敗不但會消解醫改成果和財政投入,還會加劇患者看病就醫負擔,因此醫療反腐勢在必行。
經此一役,必將還給醫療行業一個朗朗乾坤,雖然也許只是短暫的一片藍天。
文:孫少超(內地學者)
長沙理工大學管理學碩士、財經自媒體獨立撰稿人、東方經濟風向標博主、專業財務投資顧問。在企業家雜誌、河南工人日報、中國大唐報、鳳凰網等媒體平台發表過多篇文章。
*作者文章觀點,不代表堅料網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