銀髮經濟啟航:引領香港邁向長者幸福新時代 文:劉建誠

香港正面臨人口老化的挑戰與機遇。根據香港政府統計處最新數據,預計到2038年,65歲及以上長者人口將增至244萬,佔總人口31.9%。這一趨勢不僅對公共財政和社會福利構成壓力,更為香港經濟開闢了一片新藍海——銀髮經濟。2025年5月27日,特區政府公布五個範疇、三十項措施,旨在推動銀髮經濟發展,提升長者生活質素並促進經濟增長。 這些措施由政務司副司長卓永興領導的「促進銀髮經濟工作組」制定,展現了政府對人口老化挑戰的積極回應。

香港的人口老化速度位居全球前列。根據統計處數據,2023年65歲及以上人口已達164萬,預計2043年將增至267萬,佔總人口35%。 同時,長者勞動參與率顯著上升:2000年至2018年間,長者勞動人口比例從6%增至12.4%,勞動參與率從1.3%升至4%。這反映了長者對經濟的持續貢獻,但也凸顯了醫療、福利和勞動市場的壓力。人口老化導致勞動人口萎縮、人均GDP下降,醫療及社會福利開支預計將從2023年的約800億港元增至2038年的逾1500億港元。

銀髮經濟的興起為這些挑戰提供了解決方案。長者作為重要消費群體,對醫療保健、文娛康樂、起居服務等需求日益增長,創造了龐大市場潛力。以日本為例,其銀髮經濟已發展出護理機器人、長者旅遊等創新產品,2022年市場規模達100萬億日元(約6萬億港元)。香港憑藉國際化市場、成熟的金融與醫療體系,以及大灣區的區位優勢,具備發展高端銀髮產品與服務的獨特條件。

特區政府對銀髮經濟的關注始於2023年施政報告,當時宣布成立「銀髮經濟顧問小組」,進行深入研究。2024年,顧問小組正式成立,並於2025年5月公布五個範疇、三十項措施,標誌着政策從研究走向實踐。 政務司副司長卓永興強調:「銀髮經濟有巨大商機」,預示香港將通過政府與各界協作,壯大相關產業鏈,提升長者幸福感。

根據2025年5月27日的記者會,特區政府公布的銀髮經濟措施涵蓋五個範疇:促進長者消費、發展銀髮產業、推廣銀髮產品質量保證、強化銀髮金融與保障、釋放長者生產潛力。 雖然具體的三十項措施未完全公開,但可從現有資料推測其核心內容,並結合國際經驗進行分析。

措施包括鼓勵企業提供長者友善產品與服務,如折扣優惠、專屬體驗活動等。香港貿易發展局計劃在展覽中加入銀髮經濟元素,推廣相關產品。 例如,零售業可推出長者專屬優惠卡,餐飲業可設計營養均衡的長者套餐。此舉不僅刺激消費,還提升長者的社會參與度。日本的「長者友善商圈」模式證明,針對長者的消費推廣可帶動零售業年均增長約5%。

政府將通過資金整合和稅務優惠,支持企業開發長者產品,如智能健康監測設備、遠程醫療系統等。 香港的科技生態圈,例如數碼港和科學園,可成為樂齡科技的孵化基地。參考歐洲經驗,荷蘭的智能家居系統為長者提供安全監控,市場規模在五年內增長了30%。香港可借鑑此模式,結合大灣區的製造能力,打造區域性銀髮產業鏈。

政府計劃推廣長者產品認證,提升產品認受性和市場吸引力。 這包括制定行業標準,確保產品安全與適用性。例如,醫療輔助設備需通過嚴格認證,防止質量問題影響長者健康。香港現有《商品說明條例》已為消費者提供保護,未來可針對銀髮產品制定專門指引,增強長者消費信心。

措施可能包括推出長者專屬理財產品和保險計劃,如長期護理保險或反向按揭。香港作為國際金融中心,擁有發展銀髮金融的優勢。參考新加坡經驗,其長者保險產品覆蓋率達60%,有效減輕家庭經濟負擔。香港可與保險業合作,設計靈活的金融產品,滿足長者財富管理需求。

政府鼓勵長者參與勞動市場,通過再培訓和靈活就業計劃延長工作年限。措施可能包括補貼企業聘用長者、提供技能培訓等。香港長者勞動參與率雖有所上升,但仍低於日本(25%)和新加坡(20%)。政府可借鑑日本的「銀髮人才中心」,為長者提供兼職或顧問工作,促進經濟貢獻與社會融入。

這些措施的亮點在於其全面性和市場導向。五個範疇涵蓋長者生活的多個面向,從消費到生產,從科技到金融,充分挖掘銀髮經濟潛力。政策強調公私合作,吸引企業參與,預計將創造數萬個就業機會,同時減輕公共財政壓力。更重要的是,措施以人為本,旨在提升長者生活質素,增強其幸福感和獲得感。

銀髮經濟措施的實施將為香港帶來深遠的經濟與社會效益。首先,經濟層面,銀髮經濟可創造新市場,帶動醫療保健、旅遊、科技等行業增長。根據國際經驗,銀髮相關產業的年均增長率可達5-10%。在香港,預計到2030年,銀髮市場規模可達2000億港元,創造約10萬個就業機會。此外,政策吸引本地及國際企業投資,例如樂齡科技初創公司可獲得政府資金支持,促進創新與競爭力。長者就業措施亦將緩解勞動人口萎縮問題,預計可將長者勞動參與率提升至10%以上,減輕醫療與福利開支壓力。

長者友善產品與服務,如無障礙設施和智能健康設備,將改善長者的生活便利性與安全性。促進長者消費與就業的措施則增強其社會參與度,減少孤獨感,符合聯合國可持續發展目標中的「健康與福祉」原則。此外,政策有助於打破對長者的刻板印象,促進代際融合,建設更包容的社會。例如,長者參與文娛活動或志願服務,可增強社區凝聚力。

銀髮經濟有望成為香港經濟的新引擎。預計到2035年,銀髮相關產業將貢獻香港GDP的10%以上,市場價值達數千億港元。香港可憑藉國際化優勢和成熟的金融與醫療體系,成為亞太地區銀髮經濟的領軍城市。隨着樂齡科技的進步,例如人工智能輔助醫療和智能家居系統,長者生活質素將進一步提升,推動香港向智慧城市邁進。

為確保政策成功,筆者建議政府應與大學和企業合作,設立樂齡科技專項基金,支持智能健康設備、遠程醫療等領域的創新。例如,可參考新加坡的「智慧國計劃」,為長者科技提供補貼。

鼓勵企業與非政府組織合作,開發長者友善產品,如低成本的健康監測設備。政府可通過稅務優惠或補貼降低企業進入門檻。

建議提供數碼技能培訓,幫助長者適應智能產品,同時開設職業再培訓課程,促進長者就業。例如,可推廣「長者數碼學堂」,教授智能手機和健康應用使用。

更可與大灣區城市協作,共享資源,擴大銀髮市場規模。例如,香港可與深圳合作開發跨境長者醫療服務,吸引內地長者來港消費。

特區政府五個範疇、三十項措施的公布,標誌着香港銀髮經濟發展的新里程碑。這些措施不僅回應了人口老化的挑戰,更將其轉化為經濟增長的機遇。通過促進長者消費、發展銀髮產業、確保產品質量、強化金融保障及釋放長者潛力,政策展示了政府的遠見與決心。香港憑藉其獨特優勢,有望成為亞太地區銀髮經濟的領袖,為長者創造更優質的生活環境,同時為經濟注入新動力。

筆者呼籲企業、市民和政府共同努力,實現銀髮經濟的願景。企業應積極參與,開發創新產品;市民可通過志願服務和產品試用支持政策;政府則需持續監察執行進度,確保措施惠及長者與社會。隨着政策逐步落地,香港將迎來一個更具包容性與活力的銀髮時代,為可持續發展奠定堅實基礎。

文:劉建誠

法務會計師
深水埗中南分區委員會委員
「中國夢智庫」成員

《中國夢智庫》是一間扎根特區的非牟利團體;與心存熱誠的資深義工、專家與職業專業人士們合作,攜手「說好中國故事」。

*作者文章觀點,不代表堅料網立場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