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子消費勢在必行 須克服數碼鴻溝 文:徐志欣

新冠肺炎肆虐,政府為加快經濟復蘇及促進電子支付的發展,向每名合資格的18歲或以上香港永久性居民及新來港人士,分期發放總額5,000港元的電子消費券。市民可透過四款電子儲值支付工具收取及使用消費券。

事實上,出於分享經濟發展成果或振興經濟的原因,「派錢」在《財政預算案》並不罕見,形式則很多元化,例如2008年直接注資6,000元入合資格強積金戶口 、2011年和2020年,經銀行或郵政向合資格人士分別派發現金6,000元及現金一萬元。但無論以甚麼形式進行,都因其繁複的手續和漫長的等待時間而備受市民批評。雖然是次電子消費券的安排同樣受到部分市民責備,但消費券計劃的登記期由7月4日開始,而首批合資格人士已於8月1日獲發放第一期消費券。能夠在短短一個月之間完成派發,從現實情況而言,相較以往的派錢已有較大改善。

而是次消費券以電子形式派發,亦回應了社會發展的需求。在新冠疫情下,現金「過手」構成了極大的衞生風險,早前的第三波疫情,街市更一度成為「播毒場所」。電子消費券的推出則有效避免緊密接觸,減少市民接觸容易被病菌依附現金的機會,有助於截斷病毒傳染途徑,有效地降低健康風險。但派發電子消費券的過程中,最大的不足在於,部分長者並不熟悉智能電話或電子設備的操作,政府卻輕視相關問題,未有在派發消費券前及早推行補救措施,直至消費券的發放日期,大量長者因未能成功領取而聚集在始創中心 ,就此政府才草草安排辦事處人員跟進,甚至導致大量長者聚集在始創中心。長者與其他年齡層之間出現的數碼鴻溝,不但對推動電子消費構成挑戰,更對於整體智慧城市發展造成了額外的阻力。

工聯會立法會議員陸頌雄與工聯會康齡服務社副主席曾志文,早前公布一項有關於長者使用智能手機及對應數碼鴻溝相關問題的調查,顯示有25%的受訪長者雖然不使用通訊程式和社交程式,但仍希望使用電子支付。 這反映電子支付存在一定吸引力,成為了部分長者學習使用電子器材的契機。筆者建議,政府充分汲取是次發放的經驗,透過民政事務局聯絡各地區團體,例如分區委員會、業主立案法團、互助委員會等,以地區為本推出一系列的長者電子素養課程,亦可透過社會福利署聯絡各安老院舍,邀請義工團體到院舍中教導長者,以兼顧覆蓋性和針對性的教育活動,雙管齊下提升長者對電子支付的掌握能力,從而加快市民適應電子消費,更有助於未來整體智慧城市的發展。

文:徐志欣

香港資優教育學苑—時事評論寫作培訓計劃學員

作者文章觀點,不代表堅料網立場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