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年失業率高或反映技術變遷 文:吳桐山

國家統計局7月17日公佈最新的全國城鎮調查失業率,6月份全國16-24歲青年勞動力調查失業率為21.3%,今年以來中國的青年失業率屢創新高,外界不少人擔心中國的經濟是否出了問題。因為消費市場的動力指標之一看的就是失業率,表面上看我們的青年失業率好像是拖了後腿,但其實當下世界各國均有青年失業率高企的問題,背後的原因是錯綜複雜的。

為什麼會出現這種現象呢?各國原因不一,但總的來說有一個原因是相同的,那就是青年失業率背後的統計算法。

按照青年人勞動力的年齡階段來分析,大部分16到24歲的青年人都還是上學階段,或者剛剛畢業,很多人從畢業到找工作可能需要好幾個月,甚至更長的時間,這個期間就被算作失業了。實際上除了失業率,我們還要看勞動參與率。例如美國勞工統計局公佈,新冠疫情爆發初期,美國勞動參與率快速下降 3 個百分點至60%左右,因為經濟受到一些特殊事件的影響時,有些人為了規避病毒風險而不想出來工作,或者看到身邊的人的離世了,改變了人生態度,導致了美國在疫情早中期的勞動參與率明顯下降,出來找工作的人少了,失業率自然也就偏低。

而全世界青少年為什麼失業率都偏高?因為大家都認為這部分人的勞動參與率理所當然是100%,大部分這個群體是才畢業出來,社會認為他們找工作是理所應當的。但實際這個群體有些人是不需要就業的,因為他們家裏有足夠的儲蓄去支撐生活,或者有其他被動收入而不用去工作,而不管原因是什麼,由於沒有工作所以也算在失業中。相反,如果是是一些五六十的年長人士,超過一定的時間不找工作的那就被看作已經不參與勞動,也就不會再它算在勞動參與率之外。65歲以上的人已經到了退休年齡,沒有工作更會被視為退休,是理所當然,但實際上香港很多人七八十歲仍在工作。

另一個原因,就是中國青年的就業形態發生了很大變化。現在不少00後熱衷於零散就業,不願意受公司約束。由於一些網絡平台工作門檻低,只需要開通一個賬戶就能賣產品,或者通過直播賣貨就能賺錢。這部分人的賺錢能力並不見得睇,但卻可能沒有被算作就業。因此國家近年日益重視對平台就業的統計,有人認為是「造數」,我倒認為是與時俱進的表現。再過若干年,也許像上一代人一樣每天按時打卡的工作才是特殊的。

長遠來說,隨着技術的進步,如何去統計人們的就業情況也應該與時俱進,繼續沿用以前的統計方法並不足以反映出真正的失業率情況。

文:吳桐山

學研社成員,時事評論員

*作者文章觀點,不代表堅料網立場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