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公營醫療改革又貴又難 文:陳祖光

基層小民,半夜感冒氣促,心怕得會死。現在香港,能去那裏看病?可以到公立急症室死等,幾個小時應該等不到死。也可花上一千加幾百,到私家醫院急症室求救。上星期這位感冒得要死的朋友,不去香港的公私營醫院急就診,竟然跑去深圳醫院來個快吊針,花上三、四個小時,看完病帶上藥,加上車費共幾百元,天未亮便回家休息了。港人有病到深圳就醫,是人病了還是香港病了?是中國特式的社會主義為人民服務吸引了他,還是香港獨有的資本主義做成連醫病救命都唯利是圖嚇怕人?到底出了什麼問題?

香港部分市民有病選擇前往深圳而非香港急症室,既有香港公營醫療系統的結構性問題,也有深圳醫療的相對優勢。香港急症室的「超負荷」,通常需等候 4-8小時甚至更久,而深圳三甲醫院急診平均候診時間在1小時內。香港急症室常年被非緊急病例佔用,普通市民又怎知什麼是急與不急,病得辛苦就是急啦!所以有部分市民認為「與其在香港等通宵,不如花1小時去深圳更快更便宜。」這位朋友在深圳實証急診後,給出的評價是,「無論是效率、設備、醫護態度與專科轉介上,深圳醫院應跑贏香港幾步。不過話得說回來,不可一味數落香港的不是,以質素和醫術享譽世界的香港,也不是弱班子,只是僧多粥少,沒有錢便吃不到那碗好粥而已。
 
香港的醫療失衡,有論者認為主要是醫療成本上升,那什麼算入香港的醫療成本呢?香港公營醫療成本持續上升,是多重因素疊加導致的結果,涉及人口結構、醫療技術、系統運作模式、醫護人力資源及社會政策等多方面。長者在人口比佔增加,無論是慢性病或養老需要,均增加了醫療成本。引進新醫療技術、藥物和新療法,亦推高了整體醫療支出。而最大的成本問題,就在醫療人力資源短缺,使醫護成本結構性上漲。香港醫生流失率達每年達6-8%,護士離職率更高。公立醫院需以高於通脹的加薪去挽留人才。然而對於認可醫生在香港執業的大權,卻在醫務委員會手上,早已讓人有醫醫相衞的感覺,醫以罕為貴,使香港執業醫生成為世界上收入最豐盛的一群。錢從那裏來?就算是政府代付了,仍是從你我的口袋裏拿的啊!

香港公營醫療成本上升,若僅靠增加預算難以持續。最近特區政府勇敢地提出全面性的公營醫療改革方案,在五大原則下改革制度。主要大原則是對市民的健康承擔不變不減。希望做到「醫療資源更善用,減少浪費、濫用,提升效率,並且加強市民醫療保障,加固醫療全民安全網,最終達致公營醫療系統可持續性。」說得理想且理論複雜,一般小市民的感覺就只是「加價」。因此,就算政府做了幾屆政府都不敢做的創新改革,若不向市民說過明白,就只會被人誤解為只識「加價」,反而拖累了政府的正面施政形象。
 
這項改革無疑是要做到收支平衡,用者自付的目的,使制度能健康地維持下去。雖然如此,改革似乎未有解決當中引致成本年年大增的最重要因素,醫管局的行政費用和醫護人員的薪酬支出,和人口老化的問題。以收支平衡和用者自付為方向,不禁讓人想到政府是向市民提供公營醫療福利,還是在經營一門生意?這亦讓人想到有理想為人民服務的政治家與被委任的行政官員兩者間的分別,理想與現實的取捨。還會感覺到內地不斷改善的公營醫療系統,令人民更加信任國家的管治能力和領導人的治國理想。特區政府的醫改方案,相信仍然是以市民福祉為依歸,但面對資源限制,需引入管理思維,在福利承諾與財政可持續性之間取得平衡,為香港未來創建健康的公營醫療保障系統。

文 : 陳祖光

同仁基金會主席、四川省政協委員、香港警察隊員佐級協會主席顧問

*作者文章觀點,不代表堅料網立場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