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創科人才政策急需調整 文 : 余芊衡

本年十月,國務院提出《深圳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先行示範區綜合改革試點實施方案》(下稱方案),給予深圳實施40項措施的自主權,大力支持區域發展。方案涵括六大範疇,市場化、營商環境、科技創新體制、對外開放、公共服務及城市生態空間管理等,都與一河之隔的香港息息相關。面對深圳全面的發展藍圖,香港似乎仍被困在一眾政治問題及守舊的政治思維而邁步不前。縱觀香港多年的施政報告及發展方針,發展本地科技產業的宏圖大計遲遲未見實現。香港應如何面對缺乏創科人才的問題?香港又能否建立自己的創新產業?

香港非創科人才首選

香港長久以來產業固化,金融產業發展蓬勃,推崇專業人士的地位。莘莘學子以入讀醫學、法律、商業等傳統「神科」為榮,反映出香港社會對科研的重視不足;而科技產業在港的社會地位、薪資水平不及傳統產業,是導致本地人才對投身創科行業意欲不大的重要原因。

有見本地人才不足,港府推出專才輸入計劃,但其吸引力不足,未能在全球爭奪人才之中脫穎而出。參考立法會2020年6月的全球爭奪人才研究報告,由創新科技局2018年推行的科技人才入境計劃只接獲300餘宗申請,與計劃預期的1000名入境配額數字差距甚大。優秀人才入境計劃同樣未見顯著成效,自2006年起每年輸入人才只有數百宗,根本不可能支撐香港科技產業發展。

即便香港有能力培養出專業的創科人才,但欠缺相關產業支持,工作待遇及社會地位又未能與内地城市看齊,不論本地還是海外人才,香港都不是首選。

港府政策自相矛盾

特首早前提出的施政報告再次提出對香港「發展香港成為國際創新科技中心」的展望,重提智慧城市、深港合作區等政策。其中第56條卻令人不解,施政報告提到︰「深圳擁有多間大型科技企業,在研發轉化應用方面需要大量人手。最近有企業主動聯絡我表示樂意為香港有志投身科技的青年提供 在大灣區的就業機會。我稍後在有關青年工作中建議的「大灣區青年就業計劃」將特設數百個科技行業的名額。」

港府究竟希望以合作方式讓青年投身深圳、大灣區的科技發展,尋覓就業機會,還是積極留住本地人才支持境内發展?在提倡輸入專才計劃同時鼓勵本地青年到境外就業,根本不符合經濟效益。港府施政舉棋不定,極不利長遠發展。

港府施政應實事求是

不少人認為香港生活成本太高不利吸引人才,但筆者認爲人才政策的缺失是一大主因。深圳對專才的資源投入十分值得參考,方案中有3條特別提及對境外專業人才引進的便利措施,從簽證、居留權、執業限制等方面進一步促進人才流入。其中第27條深圳「放寬境外人員(不包括醫療衞生人員)參加各類職業資格考試的限制」,引進金融、法學、規劃等人才配套,完善經濟多元產業發展。 深圳主動引進專才促進創科進步,給予極大便利及提高程序效率。相反,港府自2000年起,依靠企業配額、個人申請渠道引入人才,並非由區域層面訂立招攬人才目標,仍在奉行「大市場,小政府」思維,在區域人才爭奪中顯得格外被動。

筆者期望港府能正視長久以來在創新科技定位混亂問題,妥善解決政策矛盾。如今港府將面對財赤,資源投入必不如十年前寬鬆,發展創科並亦非短線投資,若要用得其所,則必須實事求是,了解香港在創科區域產業鏈可擔當的角色,進行針對性的人才策略及配套政策,否則香港只會成為區域人才爭奪中的輸家。

文 : 余芊衡

政賢力量青年時事評論員

*作者文章觀點,不代表堅料網立場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