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會全面復常後,香港迎來來自各地的遊客和會議商務旅客,多個內地團迫爆非遊客區的土瓜灣,享受15分鐘式光速午餐或站著吃兩餸飯,匆匆乘船橫渡維港和路過黃大仙寺廟,又當是景點,記者「放蛇」卻發現旅行社在廣告單張列出的行程,卻未有全部落實,內地團投訴無門,其實,雖然一分錢一分貨,但我們總不能只歡迎高消費團物團而冷落草根平民團,平也可以平玩,才能讓旅客回到家鄉後,繼續訴說他們心中的「香港故事」。
香港也趁著假期到內地城市消遣,到了國家5A級旅遊景區、其他景點和主題公園自由行,享受了一個讓旅客賓至如歸的旅程,除了需要硬件配套,更要如管理和禮賓人才的軟件,過了漫長的三年,各地的旅遊業均呈萎縮,香港的部分旅遊業從業員早已轉型,或酒店旅遊業畢業生投身其他行業,香港現在連旅遊巴司機也轉職,事實上,前行業從業員在轉職後在事業第二春努力打拼並適應,也很難給人家理由去說服他們重投旅遊業;這也形成了部分本地旅遊業從業員呈高齡化或只屬助理級的臨時工,沒有對行業的事業感和熱誠,投入度不足;相比內地的旅遊業,現在的旅遊業卻較三年前似乎更成熟,更有發展潛力,當然,部分當地主題公園從業員或暫時只懂自己服務崗位的職能,並未太熟悉整個景點、整個商場的其他設施,也未必能準確為旅客解決疑團,但大部分酒店和旅遊從業員所提供的服務已較香港同行更有熱忱,例如一句「早安」和「你好」,已不是機械公式化,而是從心而發;筆者參觀的內地的旅遊景點的市容和衛生程度也已達到超滿意水平,很多展品介紹或導賞已引入電子化,而景區的指示牌也頗為清晰。
相反,筆者在香港也發現部分香港的商場從業員也不太尊業,例如穿著制服「單腳企」、打瞌睡、打呵欠,在鄰近城市已學懂香港曾賴以為傲的服務管理,提升從業員的素養和服務水平,進步神速,現在也能管理場地的排隊文化了,香港齋靠「旅遊天堂」的過氣牌匾和老本,起跑線的優勢已消減,從業員宜將心比心,多從旅客用家的角度出發,並要知道自己在做什麼,不能持短視態度,否則又是龜兔賽跑的結局。
香港的服務型產業,以旅遊業帶動,其他相關行業如酒店業、會展業、奢侈品零售業、餐飲業同樣受惠,而某程度上香港特區政府有出資、補貼、撥出土地和具持份的兩個主題公園,也不能只以本地家庭的消費去維持,香港特區政府需要為香港的旅遊業定位,例如目標旅客群在華南地區和西南地區,針對性地在某數個省份作出宣傳香港形象和旅遊文化,要較競爭對手更主動爭取在旅客出門旺季,考慮實際情況火速做點實事,為本地旅遊業續命。
文:朱家健
深圳大學港澳基本法研究中心兼職研究員、全國港澳研究會香港特邀會員、中國和平統一促進會香港總會常務理事
*作者文章觀點,不代表堅料網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