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克龍訪華對中國的現實意義 文:廖俊賢

繼修復伊朗與沙地阿拉伯的外交關係、以及簽訂中俄聯合聲明後,這一次馬克龍訪華,中國又再次取得外交勝利。在這次會談當中,中法還達成了兩筆「大買賣」,中國採購160架飛機,價值逾200億美元,法國向中國下了16艘集裝箱貨船訂單,價值超過210億元人民幣,達致互惠互利,雙贏局面。同時,中法雙方簽訂了聯合聲明,就各項議題達成共識,當中包括俄烏戰爭、法國加入一帶一路的倡議論壇及氣候變化等重大國際議題,成果斐然。既然如此成功,那麼這次訪華最重要的現實意義是什麼?

第一,打破了美國的圍堵中國戰略。自特朗普政府至現今的拜登政府,意圖透過聯合西方諸國共同圍堵中國,包括頒布各種的制裁令、對中國展開貿易戰等,當中最重要的盟友就是歐洲。但是今次馬克龍的出訪展現了歐洲並不是美國的附庸,能夠走出自己的道路,其中包括需要「推動構建均衡、有效、可持續的歐洲安全架構」,以及需要防止「陣營對抗」。由此,反映法國意圖建立自己的安全版圖,脫離由美國所主導的冷戰思維,明白全球一體化的局面下就沒有國家可以獨善其身,唯有透過合作才能創造共贏。這有着非凡的象徵的政治現實主義,因為法國作為聯合國五常之一,將會打破由美國、英國所領導的政治秩序,找出真正獨立自主的外交。最重要的是,由法國所引伸的漣漪效應,令到有所意願跟中國建立或深化關係的國家無所顧慮,這將會徹底打破了美國對於中國的圍堵。

其次,有利兩岸統一。經過這次訪問後馬克龍明確指出其他地區發生的衝突並非歐洲的危機,也絕對無意介入當中的情況。這樣的表態有着非凡的象徵意義。這表明了無論美國或台灣方面如何炒作兩岸問題,歐洲亦不願意就此付出任何代價。換言之,可將其視為歐洲事實上認定了台灣問題是中國的內政,並非一個國際議題。那麼即可宣布台獨失去了國際話語權的空間,亦可以宣告蔡英文的訪美計劃完全失敗,尤其可見蔡英文只能與在野黨的人士會面,反映美國非完全支持台灣,亦須考慮當中支持台灣的折衷價值。

總括而言,這次馬克龍訪華對於中國的外交又是一次重大的勝利,不論是整體國際形勢或在區域上的對抗上,中國均能夠不費一兵一卒,藉着外交化解挑戰,正正實踐了習主席所言的「和衷共濟、和合共生是中華民族的歷史基因,也是東方文明的精髓。中國堅定不移走和平發展道路。國強必霸的邏輯不適用,窮兵黷武的道路走不通。」

文:廖俊賢

政賢力量青年時事評論員

*作者文章觀點,不代表堅料網立場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