黯然失色的「香港機遇」 文:吳桐山

香港「封關」一年多,人才、人口紛紛外移,一部分是移民外國,另一部分是乾脆回內地發展。就筆者身邊的人,過去一年也有為數不少外移了。

中央政府近期推出橫琴和前海兩份方案,進一步加速粵港澳大灣區的融合發展,香港輿論都紛紛在說「大灣區機遇」,也的確有不少專才北上發展,取得令人艷羨的成績。問題是,真正的融合發展應該是雙向的,在香港人紛紛說「大灣區機遇」的時候,內地人有沒有說「香港機遇」呢?很明顯是沒有。如此一來,只有香港人才的單方向外移,長遠而言對這個地方可能反而不是好事。

對人才的吸引力,是一個地方得以發展的核心要素。新中國成立之初,一直到改革開放初期,內地人眼中有着「香港機遇」,早起是偷渡,一旦得手足以光宗耀祖。後來也有投資移民、優才、專才等政策,吸引了內地不少民營企業家和專才。但過去幾年,還有誰覺得香港是一個機遇呢?

機遇的營造,需要政府築巢引鳳。近年「大灣區機遇」的形成,關鍵都是內地不斷推出吸引港人的政策,在住房、就業、醫療等方面提供本地人待遇,在創科等領域提供資助。相反,香港特區政府在這些政策上卻欠奉,所謂的輸入優才、專才政策,其實都是門檻,是要求來港者達到如何如何的條件,而並非激勵政策。如此一來,人才眼中自然不存在甚麼「香港機遇」。

造成這個局面的原因,很重要一點是僵化的思維。香港在中國的地位,過去幾十年一直是機遇的代名詞。由於內地發展過去較香港滯後,大量人才在內地根本沒有機會,想方設法去香港,因此香港長期以來沒有吸引人才的思維,更多是篩選人才即可。大家熟悉的香港問題,上世紀六七十年代到本世界初的輝煌,其實創造者絕大部分都是內地來港的人士。

但今時不同往日,尤其是經過過去幾年之後,香港已經由篩選人才變為要吸引人才甚至爭奪人才的局面,偏偏特區政府這班老舊官員,意識上不到位,更不懂如何做,故步自封下去後果堪虞。

特區政府必須馬上打破慣性思維,以開放心態競爭內地人才。在操作上不懂的,甚至可以直接找內地人來做,成立一個專門組織吸引人才,刷亮「香港機遇」這張名片。

文:吳桐山

學研社成員,時事評論員

*作者文章觀點,不代表堅料網立場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