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春節 文:鄧家豪

新春大吉,送龍迎蛇,2025蛇年是首次作為「世界非物質文化遺產」(非遺)的春節。上年12月4日,「春節-中國人慶祝傳統新年的社會實踐」 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UNESCO)列入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對傳承和弘揚中華文化意義非凡。

中華傳統文化與春節

春節是中華民族最重視的傳統節日,標誌一年之始,承載中國人對新一年的美好盼望。由除夕到年十五元宵節,一環扣一環的「過年」習俗,是親友相聚,樂也融融的好時光。春節氣氛人情厚重,盡顯中華民族友愛團結的一面,傳承著敦親睦鄰的人倫情誼。

春節習俗多樣,其中入木三分的揮春、美輪美奐的剪紙燈籠和剛柔並濟的舞獅等都是我國人文藝術的菁華,折射出五千年文化的匠心與巧思。春節的傳統應節美食林林總總,諸如年糕、蘿蔔糕、盆菜、餃子、油角和湯圓等,寓意祥瑞,流轉百姓祈求福澤的心意。各家各戶迎春接福,親朋互訪祝賀,喜氣洋洋。春節「人氣」滿滿,正是中華文化最立體生動的寫照。

以非遺連結人文歷史

春節源遠流長,不止我國舉國歡慶,多個亞洲國家也有慶祝。全民追本溯源,申遺成功,有利弘揚中華文化,亦引發更多人關注非遺保育及相關教育工作,在人工智能飛速發展的當代尤其重要。

科技世代,時不時傳出某工種即將消失,「人」的「價值」被重新檢視。一些悲觀者甚至大膽地推測人類將被機器取代,儼如科幻電影的末世情節。人類科技的發展速度不可思議,令物質生活越發發達。然而,科技似乎沒有令人類的精神一樣飽滿,世界衛生組織估計2030年抑鬱症將成為全球第一位負擔的疾病, 將成為數億人的陰霾。

「人」在地球繁衍生養,發展演化不過十數萬年,與曾經稱霸的恐龍,甚至少數已經存續上億年的動、植物相比,是非常年輕的族群,卻建立了璀璨的文明。不得不說「人」的獨特,離不開一路走來的歷史和人文傳承。回顧文明軌跡,與千年人文重新連結,筆者認為是「人」重歸安樂平和的好方式。非遺項目都是人類精神文明的結晶,超越物質,貫通古今,是「人」的精神所在。非遺打開一道道照通人類探索情感與美之途的門,引領大眾回溯歷史,「聆聽」文明、「觸碰」文明、「走入」文明。

重新聯通人的煙火與光彩,令人得以身心同步,脫離屏幕與虛無,疏導情緒。非遺除了是人類藝術文化和情感的寄託,亦是連結各種族、過去與現在的橋樑,促進人類互動互通。認識和保育非遺,是人類文明繼續發展一項重要工作。

最新的香港非物質文化遺產清單就有507個項目,當中的習俗典故令人津津樂道,是新一代認識香港乃至國家的好材料,是珍貴的人文寶藏。非遺是「活的」,超越文字圖像,如何帶領學生認識非遺,甚至參與保育非遺,任重道遠。亦正正是因為非遺的多元特質,更值得教育工作者思索如何「翻轉」課室,推動非遺教育。這個新年,還望學生與家人歡度佳節之餘,認識一下非遺與春節習俗典故,蛇年進步!

文:鄧家豪

青海省青年聯合會委員、粵港澳大灣區青年協會秘書長兼副主席、深圳市寶安區人力資源局大灣區職場導師、香港特别行政區屯門區青年社區建設委員會委員、香港校外教育及培訓專業協會(HKAEEP)創會會長;慈善機構童理心(Kidpathy)創辦人兼主席;陽光兒童基金會董事會主席;教育倡行(Edution Network)理事;御學軒教育集團創辦人兼主席;香港教育大學在讀教育博士(EdD)。鄧家豪創辦及投資多間教育企業,以實踐其數據為本的教學理念及推動教育科技發展。

*作者文章觀點,不代表堅料網立場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