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5周年國慶,香港應如何定位配合國家發展再上新征程 文:謝悅漢

昨天10月1日國慶日,迎來新中國成立75周年,香港亦是充滿國慶熱鬧氣氛,全港市民同慶,反應民心回歸。港股拍住內地滬深兩市齊飛勢頭,前日(30日)收市報21133點,升501點,升幅2.4%,創近20個月收市新高,沒有國家強大力量支持和保護,香港能有今天繁榮興旺的日子嗎?

國家現今踏入第四次工業革命,習近平去年9月首次提出「新質生產力」開創性概念,並指出「新質生產力是創新起主導作用,擺脫傳統經濟增長方式、生產力發展路徑,具有高科技、高效能、高品質特徵,符合新發展理念的先進生產力質態。」

港府高層和工商界知否「新質生產力」是什麼?精要和精神在那裡?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新征程上,我們靠什麼來進一步凝心聚力?就是要靠中國式現代化。新質新產力是由技術革命性突破、生產要素創新性配置、產業深度轉型升級而催生,以勞動者、勞動資料、勞動對象及其優化組合的躍升為基本內涵,以全要素生產率大幅提升為核心標誌,特點是創新,關鍵在質優,本質是先進生產力。”

香港過去數十年,就是靠地產一枝獨秀,地產財閥賺到盆滿缽滿,可憐基層市民要長期輪候公屋,或住在窄小私樓,已是滿心歡喜,如果這些財閥不知道今日國策,政府高層仍讓他們賺取豐厚利潤,而不努力在其他行業(如先進科技,綠色環保經濟等)開創新天地,香港怎能有美麗明天?

新中國是在極其薄弱的經濟基礎上建立起來的,1952年百廢待興、百業凋敝的境地中,通過社會改造建設和改革開放,創造了發展的奇跡。2023年國內生產總值超過126萬億元人民幣,穩居世界第二大經濟體,經濟總量佔世界的比重17%左右。根據世界銀行資料和劃分標準,2023年我國人均國民總收入(GNI)達13400美元,已經由新中國成立初的低收入國家躍升為中等偏上收入國家。

經過75年發展,中國製造業增加值連續14年位居世界第一,佔世界份額30%左右,成為驅動全球製造業發展的重要引擎。2023年,我國汽車、手機、工業機器人、積體電路產量分別為3011萬輛、15.7億台、43.0萬套、3514億塊,均居全球第一。我國的5G網絡也是全球規模最大、技術領先,佔全球5G基站總數比重超過60%,相信大家對上述數字都得知一二。

根據香港對接國家「十四五」規劃制訂策略方案,規劃確立香港為八個重點領域的發展中心(「八大中心」),包括國際金融中心、國際創新科技中心、中外文化藝術交流中心、國際貿易中心、國際航運中心、國際航空樞紐、亞太區國際法律及爭議解決服務中心,以及區域知識產權貿易中心。

按國家目前新形勢新發展,特區政府應加強「超級聯繫人」和「超級增值人」角色,因為香港是世界上唯一匯集中國優勢和國際優勢於一身的世界級城市、連接內地與世界的橋樑,更是海外企業進入內地龐大市場和內地企業走向國際的跳板,屬內地和海外企業進駐的不二之選。

香港政府於今年7月成功發售約250億港元等值的人民幣、美元及歐元綠色債券(綠色債券),得到超額認購。財政司司長陳茂波表示:「發行政府綠債是推動香港低碳轉型、鞏固香港綠色及可持續金融中心發展的重要舉措。環球機構投資者對這批綠債反應熱烈,再次肯定我們在這方面的努力。」

人民幣國際化是必然趨勢,中國現時是全球最大的國際貿易國,中國境外的交易、投資和結算都需要大量離岸人民幣。國際支付和外匯儲備的體量,現時人民幣排在第三至第五名之間,未來三至五年間,估計人民幣或會上升到全球排名第三,僅次於美元和歐元,最新的數據有待國際貨幣基金 (IMF) 公布。現時離岸人民幣存款規模大約2.5萬億,香港特區持有的人民幣客戶存款及存款證總額大約1.5萬億,佔比大約60%,是全球離岸人民幣中心,如何利用此特別優勢應是各方精英深思的重要議題。

其實香港可以加强和東盟和非洲各國聯繫,而這亦是中國最重要盟友。中美博弈令美國可能視香港為眼中钉,港人何必釘住美國市場,為何不考慮分散風險。金融業是本港經濟支柱產業,最新發布的《全球金融中心指數》報告中,本港的總排名上升至第三名,反映國際金融中心的地位穩固,報告更將本港評為全球十大金融科技中心之一,這就是香港有别於內地城市的優勢。

由於香港擁有進出內地資本市場的獨有渠道,包括滬港通、深港通、債券通,以及內地與香港基金互認安排等。 這些渠道讓海外投資者方便進入內地資本市場。當國家的發展勢頭及方向轉變,香港是否也「要識時務為俊傑」,「居安思危,穩中求進」,這是一位小市民在國慶時對香港的許願。

文:謝悅漢

資深媒體人,經常有作品登在《亞洲週刋》及內地《今日頭條》網站,著作包括《水泥森林中吶喊》(天地圖書)及《香港仍有善心人》(大公報)

*作者文章觀點,不代表堅料網立場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