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時代的教育重心:跨科思維與發問邏輯 文:鄧家豪

AI發展速度遠超大眾想像,隨時顛覆搜索引擎(Searching Engine)諸如Google的地位。AI「有問必答」,搜索資料後加以分析,直接給用家「答案」,無疑比搜索引擎方便。以前,教導學生上網搜索資料,要引領他們學懂使用不同平台,揀選適當的「關鍵字」。AI領航的新世代,只懂使用合適「關鍵字」已經不足夠和AI「溝通」,用好這個「有問必答」的工具需要的是「提問」技巧。

「跨學科」與「重提問」的教育體系

AI能夠快速處理數據,協助人類解決一系列要運用不同知識的難題,教導學生如何「問對問題」將令他們得到未來的關鍵競爭力。要「問對問題」,新一代最需要的是創造力、跨領域整合能力、面對複雜問題時的倫理判斷力。新世代的教育不應侷限於教授「與機器競爭」的能力(例如直觀解答兩種物質混合後的化學反應),而應著力培養「與機器協作並超越其局限」的思維,裝備學生科學探究精神、跨技術應用能力、人文藝術視野,令他們擁有AI難以取代的高階心智。

筆者認為設計教學內容時,可以嘗試刻意超過學生的「知識天花」,引導學生與AI協作。例如,透過探索「城市可持續發展」的課題,教導學生指示AI調動環境科學數據,同時查考不同社會學觀點及政策,然後提出兼顧技術與人文價值的解決方向。透過綜合課題,訓練學生分拆「大問題」的結構,學懂如何問「小問題」(例如「如何量化能源效益?」「哪些社羣可能因綠色轉型受衝擊?」),培養其宏觀視野及著重數據與驗證的科學思維。亦由於課題涉獵遠超其「已有知識」,學生必須視AI為「跨領域知識夥伴」——主導向這位老師「請教」,不斷「追問」。

「AI做不好」?關鍵是「人機合作」的能力

筆者積極鼓勵同事多用AI,時不時有同事反饋「AI做不好」某些工作。其實,要AI發揮最高效能,往往要人懂得如何與AI溝通。AI如同多種工具與資料庫的集合,其效能取決於使用者能否精準提問及明確引導。這種「與機器協作」的能力,其實一如我們與不同領域專家溝通合作的技巧,不同的是AI是多種「專家」集於一身。培養駕馭AI的思維,本質如同培養學生與人溝通合作的能力,不同的是作為人類,我們要更主動,要主導整個過程。
 
要學生懂從不同方面向AI發問,與AI協作,不是一種「全新」的技能。教育工作者應令學生明白AI如同其學習及工作伙伴,善用其龐大知識庫,學懂指示其調動不同層面的數據,與其「溝通」,協助自己理解及結構眼前問題。把AI融入生活、學習與工作,由教育工作者率先做起。

文:鄧家豪

青海省青年聯合會委員、粵港澳大灣區青年協會秘書長兼副主席、深圳市寶安區人力資源局大灣區職場導師、香港特别行政區屯門區青年社區建設委員會委員、香港校外教育及培訓專業協會(HKAEEP)創會會長;慈善機構童理心(Kidpathy)創辦人兼主席;陽光兒童基金會董事會主席;教育倡行(Edution Network)理事;御學軒教育集團創辦人兼主席;香港教育大學在讀教育博士(EdD)。鄧家豪創辦及投資多間教育企業,以實踐其數據為本的教學理念及推動教育科技發展。

*作者文章觀點,不代表堅料網立場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