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近日,儘管美聯儲維持利率不變,但熱錢流入香港,促使本港銀行拆息大幅回落,在短短10個工作天之內,1個月HIBOR由5月2日的3.984%,下跌至5月16日的1.298%。
由於一般市民的房貸,都有香港銀行的Prime Cap (最優惠利率)作保護,這幾年以來的供樓成本雖然上升了不少,但還在可控水平。這幾天的銀行拆息下跌,對一般市民的影響不算大,但正在水深火熱之間的香港房地產商,利息成本忽然急跌,卻是天大的喜訊。某些地產商每月皆「入不敷出」,即手上物業所能賺取的租金,連支付貸款利息也不夠。現下,利息成本大幅下調,它們或許可以稍為鬆一口氣。
有人在社交媒體上大肆宣傳,以「買抵過租」為口號,指明現時「買樓」後的「每月供款」比「租樓」所需的「租金」更划算;明顯在伺機推銷樓盤。
現時,環球經濟仍存有很多不確定性,國際政局不穩,需求疲弱,失業率有上升趨勢,經濟下行壓力不少,但凡長線投資始終要三思而後行。即使小市民打算置業作自住用途,仍要審慎地計算清楚。萬一利息上升,家庭收入可以從容地支付供款嗎?若家庭成員失業,手上的「儲備」可以撐多久?
對於商家或投資者來說,現時HIBOR急跌,但經濟前景極不明朗,又應該怎樣做呢?
● 地產商還是應該把「賣樓」及「減債」放為「第一位」,作為「重中之重」。其中,住宅單位的需求尚可,應該繼續「減價促銷」,盡快「去貨」。當然,筆者得知某些發展商甚至乎想趁機「減少優惠」或「反價」。這些商家明明債台高築,入不敷出多年,本港利息僅下跌10天,便認為「後市暢旺」,還嘗試「加價」?這種極度「貪婪」的行徑,或許將使它們錯過了最後的「逃生窗」。

● 至於工商物業方面,情況依然嚴峻。儘管利息成本下降,但根本尚未形成趨勢。在未來幾個月內,始終不排除港息會反彈。工商物業之中,工業大廈及商廈的空置率依然高企,租金仍有下調壓力。商場及商舖等等之生意,亦受「北上消費」的大潮流所影響。整體來說,內地的交通網絡越來越發達,並與香港相連,大灣區內打造「1小時生活圈」不再是夢,兩地的物價始終會越來越走近。因此,即使利息成本下跌,租金下調壓力將更巨大。業主應該趁利息下調之際,趕緊「出貨」。投資者亦應該先把未來的收益率計算清楚,別輕舉妄動。
● 負債較重的企業,一時三刻未必可以大幅削債,亦不妨在這幾天內考慮做一點「利息對沖」,例如是為部份貸款購買中短期的「利息掉期合約」,把利率鎖定在較低水平。
總的來說,雖然港息下跌,但未來走勢仍非常不確定,再加上經濟環境轉差,尚不是作長線投資的時候。「賣樓」及「減債」仍是「主旋律」;大家應該好好把握這個「逃生窗」。
文:寒柏
從事金融業,亦為自由撰稿人。
*作者文章觀點,不代表堅料網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