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埸疫情風暴横掃香港,令經濟幾乎癱瘓,市民個個心浮氣躁,惶恐不安,幸好得到中央出手相助,老百姓才看到少許曙光和希望。市民經過兩年多疫情衝擊,心態疲憊不堪,鬱悶心情又有誰知。亦因為疫情發生,看到港府高層方寸大亂,部門間互不協調,醫療系統瀕臨崩潰,令無數市民擔驚受怕,這趟疫情暴露出當局行政失當,官僚思維習性甚重。
確實,由當初疫情剛起,高官們仍無居安思危意識,用等因奉此例行公事方式處理,直至「大戰爆發」,中央派港澳辦主任夏寶龍坐鎮深圳,中央答應凡有利紓解香港疫情的事,有求必應,特事特辦,市民見到方艙醫院七天完工,肉類及新鮮蔬果供給回復正常,醫療專家及人才和物品源源不斷供應香港,這是大家有目共睹不爭事實。
疫情始終有過去的一天,當局高官和議員們能否痛定思痛,查找不足然後亡羊補牢,做出一些前瞻性規劃應對未來發展和突發性事件。
就以此次疫情風暴說起,香港醫療系統醫護人手嚴重不足,香港能否放寬醫療人才引進。大家都知道香港除了港大中大培訓醫護人員外,大都是認可和批准英澳加畢業和就業醫生來港行醫。不過,最令我感到莫名其妙,就是美國主持「五眼聯盟」(美英澳加紐)對中國採取敵視和打壓封鎖,難道香港不能考慮德法義日及內地等醫生及專材來港工作,是否這些國家醫療水準遠低於香港?請問引入醫生規則和標準是由誰來訂定?大家是否同意專業團體利益不能凌駕市民健康福祉之上?
當局可否考慮在疫情過後,將部分方艙醫院設施改建為宜人居住的住房,至少可紓緩劏房和輪候公屋人士的住房需要。此外,在批准公屋建設的冗長死板申請和規劃過程,能否改革創新加快作業,令公屋可以加速供應滿足市民所需?方艙醫院興建的速度可否有参考作用?
教育方面,國語(普通話)教授和進度非常緩慢,據我所知,國際學校反而積極推動以國語教學,不論港人去大陸和台灣旅遊觀光,或經商就業定居,講流利國語是大勢所趨,港人是否仍以講彆扭國語(咸淡國語)為榮?
由於篇幅所限,無法一一列出香港極需改善地方和盲點,所謂「海納百川,有容乃大」,「知人者智,自知者明」,「改革創新,方能進步」,「追求卓越,超越自我」,「愛護香港,人人有責」,香港已浪費25年寶貴光陰,現今由「愛國者治港」,希望這些治港者能有智慧,勇氣,決心和擔當精神,體察民情,以民為本,帶領香港走向美好未來。
文:謝悅漢
資深媒體人,經常有作品登在《亞洲週刋》及內地《今日頭條》網站,著作包括《水泥森林中吶喊》(天地圖書)及《香港仍有善心人》(大公報)
*作者文章觀點,不代表堅料網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