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香港經濟受全球環境影響,特區政府積極對外招商,特首兩次出訪中東,在金融、科技、能源,文化交流與旅遊推廣和基礎建設等領域,取得一定成果。 不僅促成多項金融與科技合作,也為香港開拓了新興市場。然而,中東投資文化與香港不同,後續需持續跟進落實合作項目。特區政府的招商努力明顯增強香港競爭力,但經濟復甦仍需更多政策支持及全球經濟環境改善。在努力走出去的同時,也應要鼓勵本地投資者,因為本地商人或團體,也蘊藏著龐大的經濟實力。

香港在過去多次經濟困難時期,均透過推動大型基建項目刺激經濟,例如2003年沙士疫情後的「十大基建」及2008年金融海嘯後的公共工程,這些措施不僅創造就業,也提升香港的長期競爭力。面對當前經濟挑戰,特區政府不只要求遠,也應進一步協助本地投資者參與本地建設,以帶動經濟復甦並促進產業多元化。香港在「一國兩制」的保證下,具有高度的宗教文化自由,特區政府應協助宗教慈善團體在香港建設特色的文化標誌性建築物,除了顯示出香港在世界上獨特的文化思想自由外,亦因此而促進香港旅遊業,並帶動周邊行業發展。如大嶼山超大的大佛、大埔慈山寺超高的觀音像、黃大仙志蓮淨苑超美的園林景色,已証明這些標誌性地點對香港經濟的幫助。
推動經濟發展,對外招商是一法,但鼓勵內需和本地商人發展本地項目,亦是一個不能缺少的策略。這種做法不僅能緩解外部經濟波動的衝擊,還能強化本地經濟的韌性。香港在周邊強大對手,如深圳、內地及東南亞地區旅遊城市的競爭下,要推動內需,並反過來吸引內地外國遊客到本地消費,確實不容易。但透過鼓勵本地商人或本地宗教團體投資發展土地項目,不失為一大經濟助力。例如可以盤活閒置資源、建造特色宗教建築物等。在對外引資工作下,同時推動「內需為主、本地項目為輔」的策略。若執行得當,不僅能協助香港度過低谷,還能為未來復甦奠定更穩健的基礎。
據很多商人和團體的反映,他們投資或建設香港的最大阻力,原來是政府的官僚和沒有人敢動的政策。例如有團體已準備數十億港元,希望在港建造世界級標誌性建築,卻因為申請土地或綠化地的官僚程序,而將投資轉到東南亞。特首努力向外招,在本地好好的資金,卻因為地方官僚政策,被迫向外走,能不可惜嗎?似乎特區政府要面對外患,也有很大的內憂。

香港特區政府對本地商人投資建設的申請程序,需要優化,以改善本地營商環境。在政策的彈性、政策激勵、靈活規劃、行政效率、加強官員培訓,透明度和溝通機制等多方面入手,利用粵港澳大灣區機遇,才能鼓勵協助本地商人和團體投資香港,好好建設香港。政府的角色應從「管理者」轉向「服務者」,在嚴守法治和規劃底線的同時,以更靈活、高效的方式支持本地投資,避免因過度僵化而錯失經濟復蘇機遇。特區政府需持續靈活調整策略,確保香港在全球競爭中的獨特優勢。
文 : 陳祖光
同仁基金會主席、四川省政協委員、香港警察隊員佐級協會主席顧問
*作者文章觀點,不代表堅料網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