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度遊」已成為旅遊新主流,本地旅遊業亦需緊捉潮流招客,為協助旅遊業界轉型,政府推出「本地特色旅遊鼓勵計劃」。根據文體旅局於立法會財委會特別會議的書面答覆,截至今年2月底,該計劃共有974間旅行代理商、8763個旅行團受惠,參加人次逾35萬,當中約六成屬入境旅客,即約21.6萬人次,這些旅客平均訪港兩日。單看數字,反映該計劃有一定成效。
行程要「轉型」 導賞講「深度」

「購物團」風光不再,業界盈利無可避免下跌,有旅行社東主向傳媒透露,接待「觀光團」淨收益比「購物團」減半。然而收益下跌,除因旅客消費模式改變,亦與經濟大環境普遍低迷有關。
今年五一長假期期間,訪港內地旅客達到92萬人次,按年上升約20%,佔總入境旅客約84%;而酒店入住率普遍達到90%。旅客擠滿各大旅遊熱點,既有「高端客」,也有「特種兵」。行政長官李家超強調,香港作為好客城市,要有包容氛圍,能顧及不同旅客的需要,就會為整體旅遊經濟帶來正面效益。
深度遊講究體驗,旅客會有更高的要求,不止飲飲食食,還要有感受、開眼界,對旅遊業界來說,不單行程要轉型,導遊亦要夠「深度」。有導賞員說帶過一團「維港深度遊」,客人欣賞維港美景之餘,更不斷詢問維港百年變遷,以至港口發展史。
三大新「睇」驗 迎旅客口味

開辦高質「特色團」,行程就要「有睇頭」!筆者認為以下三種旅遊模式,較迎合時下旅客口味,有助締造新商機。
1. 生態新「睇」驗。
小紅書的「導遊」下,內地旅客蜂擁來港觀賞地貌生態。如何有效疏導交通固然重要,如何引導旅客認識和享受香港自然生態亦很重要。
生態遊不一定是低消費旅遊,反過來還可發展「生態經濟」。旅客與奇石「打完卡」,可順道到新界農莊,了解本港有機耕作,吃一頓「有機餐」。商家也可像經營「熊貓經濟」般,推出各種「生態周邊」,甚至製作創意「生態美食」,讓旅客在自然景觀下來一客「火山岩特飲」,沉浸式消暑。
2. 文化新「睇」驗。
根據當局的資料,申請「本地特色旅遊鼓勵計劃」的旅行團,超過3000團涉及「文化」:「文化風情遊」共有2259團;「潮流文化行」共有1098團,佔總數的七成多。
「睇文化」首選逛博物館。西九有「故宮館」和「M+」坐鎮,10分鐘步程看遍中外文化藝術珍寶,旅客必到。要深入看香港地道文化,全港有大約60間博物館,各具主題。筆者認為不妨邀請KOL和內地媒體,逐間「睇」驗及深度介紹。
3. 工業新「睇」驗。
來港買手信,一定要買「香港製造」。
事實上,工業為香港發展寫下重要一頁,是香港地道文化。去年公布的《香港旅遊業發展藍圖2.0》,就以破格思維提出推動四大「+旅遊」,包括開拓與特色建築及「香港製造」工業元素相關的旅遊產品。
「工業旅遊」中外皆盛行,剛過去的五一長假期,更是內地文化旅遊熱門選擇。有學者分析,近年內地科技發展迅猛、震驚全球,挑起民眾直搗廠房的興趣,窺探產品如何煉成,細聽工業科技故事。
有學者點出一個現象,參加「工業旅遊」的旅客不乏年輕人和家庭客,他們都是帶着探索的心態而來,當然也順道買一點手信產品。筆者認為,我們要以「廠房」做舞台、「品牌」做主角,讓旅客多開眼界、多長知識,「睇」驗優質生產和高質服務,同步推廣安全質量,擦亮「香港製造」金漆招牌。

========
旅遊小百科:工業旅遊有「錢」景
◆工業旅遊(Industrial Tourism)是把工業文化融入旅遊產業,由於吸客力強,不少知名品牌銳意開拓工業旅遊項目,例子包括德國車廠、日本朱古力廠、中國釀酒廠等。
◆據國際知名諮詢機構Future Market Insights的市場研究報告推算,2023年全球工業旅遊市場規模折合129億港元,預計到2033年規模將增至1462億港元。
◆2020年廣東省發布20條工業旅遊精品線路,涵蓋工業遺產、工業博物館、現代觀光工廠等觀光點。
◆德國每年約有4億旅客人次,當中逾三成曾參與工業旅遊。
◆日本的「工業觀光」每年約吸引3000萬旅客人次。
◆台灣約有165間「觀光工廠」,每年貢獻超過50億新台幣產值。
文:吳永嘉
全國人大代表、立法會議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