過去20年來,美國用兵中東而失利,於08年爆發金融海嘯而只能以量化寬鬆把問題轉嫁虧空。於18年策動貿易戰卻無功而還,制裁中國卻教美國企業吃虧。此外,近3年內美國抗疫失敗,本土已亂成一團糟,再加上俄烏戰事,歐美各國通脹高企,整個西方陣營正受嚴峻考驗。
高通脹重臨,起初大家都歸究於疫情,後來則認為主要受俄烏戰事所影響。起初,絕大部分人都相信通脹只是因為能源及糧食供應緊張所造成的短期問題,誰知高通脹持續超過1年,自22年3月起,美聯儲不得不大幅加息,且西方國家通脹問題持續至今,港人才開始如夢初醒。
原來在疫情過後,各行各業的勞動人口供應不足,僱主亦不得不加薪挽留員工。物價上升之外,勞動人口的薪金也開始上升,並形成一個支撐高通脹的「循環」。如此一來,美聯儲又怎能不繼續加息呢?
有人便開始感到困惑。環球經濟不景氣,美國新經濟產業更屢次傳出大規模裁員新聞,為何仍會有勞動人口供應不足之情況?
坊間有一種講法,把這問題歸究於年青人。他們認為年青人不愛工作,只喜歡「躺平」,所以才導至勞動人口供應不足。僱主因「不夠人」而被迫加薪,才會釀成今時今日的高通脹揮之不去的情況。如此推論,有人便把今時今日的高通脹問題,怪罪於選擇「躺平」的年青人。
如此將「有工沒人做」的問題歸究於年青人,還把通脹問題推卸給他們,又是否公道呢?想深一層,為何「有工沒人做」的情況如此普遍呢?
首先,現代化社會,各行各業都傾向專業分工,要培養不同的專才絕非一朝一夕。除了醫生、律師、會計師、工程師及建築師等需要高學歷的專業之外,其他行業的門檻也在不斷提升。僱主亦傾向聘請「熟手技工」而不願僱用「新手」,「轉行」絕非易事。此外,「保護主義」之下,大家不僅排斥外勞,還企圖保護業界人士而不斷增加「入行」的門檻及成本。
現今,資金及貨品都可以自由流通,但「人才」的「流動性」卻遠遠追不上。因此,當某行業大幅裁員之際,另一行業卻出現人手短缺之情況,實非一件出奇之事。
然後,某些相對低技術的行業,入行門檻較低,卻一直長期缺人,到底為甚麼呢?有人便批評年青人不肯吃苦,情願「躺平」也不肯腳踏實地工作。
我們要先搞清楚,年青人選擇「躺平」是因為他們有「躺平」的條件。反之,如上世紀的50至60年代,戰後百廢待興,整個社會都相對貧困,當時年青人如果選襗「躺平」,則極有可能會餓死。換句話來說,現今社會富裕,年青人有「躺平」的條件。上世紀50至60年代的社會資源較貧乏,大家都沒有「躺平」的條件,便只能認真工作了。
由此可見,其實不只是年青人,當今世上不少人選擇「躺平」,是因為社會富裕了。反正絕大部分人都不至於會餓死,便算是有「躺平」的條件了。
值得一提的是,這「躺平」的條件尚可以粗分為兩大類。其一、是相對貧窮的一班人,他們可以受到政府福利部門及非牟利機構之保護。其二、在過去20年的資產泡沫下,一般中產只要多置房產,便可以累積一定的財富,亦成為了下一代可以選擇「躺平」的條件。
綜合來說,「有工沒人做」的情況,是由於社會專業化及高度分工、當今社會相對富裕並有足夠的保護網、貧富懸殊及資產泡沫膨脹等問題所造成。
最後,以上所說的社會情況絕非近來才發生之事,為何偏偏高通脹在這兩年爆發?歸根究底,西方社會持續兩年的高通脹,正好反映西方國家的貨幣信譽度正在下降。高通脹的一體兩面,正是貨幣的購買力正在下降之表現。
西方國家濫發貨幣及大規模舉債,至疫情後更顯得一發不可收拾,最終才釀成今日的高通脹問題,實與年青人「躺平」與否無關。
文:寒柏
從事金融業,亦為自由撰稿人
*作者文章觀點,不代表堅料網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