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談教育 文:陳祖光

怎麽説漫談教育?因為說到教育,實在太多專家了。一不小心,被人罵得體無完膚,那就失卻言論自由的意義。雖然不是教育專家,憑著做父親的經驗,引古喻今,可以講些想法。韓愈在《師說》一文中,對教育有這樣的解釋,「師者,所以傳道、受業、解惑也。」用現代說話去演繹,就是教你做個好人,傳授你知識為社會作貢獻,或尋自己的生活,解決你在知識上的困惑。在儒家學説上,教你做個好人,才是教育的根本。你怎叻,壞了,對國家社會,甚至人類也是有害無益。西方對教育也有類似的說法,認為教育的意義應是有關學生品格的發展。但坊間怎講,學術界怎論,還是政府説的算。

相信政府的教育政策會較現實,這沒有貶義,從符合社會實際需要去推行教育,沒有什麽高深可言。這樣便會去發展一個孩子或一個學生的知識、技能和專長,以供社會的需要。當然還包括要培養他們的良好品格,認識自己和愛國家,培育出守法、愛國、有能力的人為社會作貢獻。因此,教育局便負上為香港教育英才,爲香港的穩定和發展,提供基本的人力資源的責任。

這幾個月,特區政府高呼要搶人才,連警隊招募,也要從平凡處想,昨天又有學校小一級收生不足,被教局命令停辦小一,透出殺校危機。一面是高端人才不足,一邊是本地生員不夠。似乎人才缺乏,已成了香港教育的結構性問題了。從教育局的反應看,好像是除了管住政策外,也見不到其有心於教育。

這邊説香港小學生不足,傳統學校面臨殺校倒閉,另一面香港私辦國際學校卻大受歡迎,有供不應求的現象。家長就算付出昂貴學費,也希望孩子到國際學校接受教育。傳統學校不收錢也沒有學生,國際學校貴得要命,卻大受歡迎,爭崩頭,倒是相映成趣。這是個怎麼樣的現象?是香港人希望他們下一代有國際級競爭力,還是特區政府的教育制度有問題呢?簡單的說就是DSE 與IB 之別,爲何IB 會大受歡迎,而DSE卻無人問津?

特區政府常說市場主導,現在香港的教育市埸,在客人需要的主導下,嚴重反映出香港學制的問題。無論是銜接大學,香港政府及各行各業對人才資格的承認,原來本地學制並無優勝之處。無論是出生率引致學生不足,或是DSE學制在教育上是否優勝,香港教育局好應該重新檢討香港的教育政策是否適時了。教育不只是工作,而是責任與理想啊!使孩子越好,使國家越強,使人民生活更幸福。

文 : 陳祖光

同仁基金會主席、四川省政協委員、香港警察隊員佐級協會主席顧問

*作者文章觀點,不代表堅料網立場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