私隱保護和AI發展的雙刃劍 文:吳桐山

個人資料私隱專員公署調查發現,部分餐廳會透過二維碼及手機應用程式(App)點餐服務,收集顧客個人資料,10間有提供手機應用程式點餐服務的餐廳,全部都有進行用戶追蹤及直接促銷,公署將展開調查。近年大數據、AI技術高速發展,背後都離不開對公眾數據的搜集和分析,但又促使私隱權利保護意識的覺醒。這兩者其實是一對矛盾,影響著技術革命的進程。

其實公署今次的發現,並不新鮮。大家在各種平台購物之後,平台都會根據你的消費給你推薦廣告,這已經司空見慣。例如我在手機用淘寶購物之後,我的PC瀏覽器都會給我推薦相關的廣告。我買了一張機票之後,好幾天推給我的廣告都是航空公司和旅行社相關的。

何謂私隱?媒體對於公署那天的調查結果的報道,一般都會高舉維護私隱的大旗,批評這些快餐廳。但其實到底搜集了什麼?你在餐廳點餐的時候,點了你喜歡的食物,然後系統記錄下來了,等你下次光顧的時候,就會向你推薦你喜歡的食物。這算不算侵犯私隱?

站在餐廳的角度而言,這是方便你消費。例如我每次去一間日式餐廳,點的菜來來去去都是那幾個,那麼我下次光顧的時候,點餐系統內可以將我喜歡的菜式放在前面。我還嫌系統不夠聰明,最好直接給我生成一張菜單,我可以一鍵落單。幾乎所有的短視頻平台,也都是根據你觀看的記錄來給你推薦下一條視頻,這又算不算侵犯私隱?

個人資料私隱專員公署這個名字,是將「個人資料」和「私隱」兩者放在一起,但兩者其實不能等同視之。我昨日吃了切雞飯、今日吃了酸菜魚米線、明天打算吃牛扒,這是個人資料,但我個人並不覺得這是私隱,我公之於眾,對我而言并沒有損害,也不介意餐廳按照我的喜好來推薦菜式給我。因此什麼是私隱沒有統一標準,例如我認為點餐記錄不是私隱,但如果是購買情趣用品的記錄,就應該絕大部分人都認同是私隱,這個標準也會因人而異。

什麼是大數據?一個人的數據,其實沒有意義,例如上述的我每一天吃了什麼菜的數據,一文不值。但很多人的數據集合在一起,就會有一定的商業價值。現在的矛盾是,技術需要大量的數據來刺激AI成長,但與此同時,個人的私隱意識不斷擴大化,每個人都覺得所有個人資料都是私隱,都不可以給AI知道。因此涉及大數據、AI侵權的新聞越來越多。意大利數據保護部門日前就指,OpenAI旗下的ChatGPT,違反個人資料保護法規,是首個歐洲國家尋求限制ChatGPT。

保護私隱無可厚非,但如此也會窒礙一些技術進步,個人也會因此喪失了技術進步帶來的便利。大家只要理解背後的得失,然後作出選擇,為自己負責,就沒有問題。

文:吳桐山

時事評論員、學研社成員

*作者文章觀點,不代表堅料網立場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