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書包」、「檢查筆袋」和「查儲物櫃」在校園並不是新鮮事,畢竟可以阻嚇學生帶「違禁品」回校。科技飛速發展,萬事電腦處理的年代,學校抽查學生電腦記錄並不鮮見。近日,有人在社交媒體投訴聖保羅男女中學在學生電腦安裝程式,追蹤其校內外的電腦使用記錄,涉嫌侵犯學生私隱。此事件反映學校監督學生行為與維護學生私隱的衝突,也折射出科技在當代教育領域的複雜影響。
科技:學習的雙刃劍
互聯網、個人電腦和智能手機早已成為現代人不可或缺的一部份,人類生產力因而提高不少,然而,因為以上科技廣泛應用而衍生的社會問題也一樣不少,受手機成癮及上網成癮之苦的人口難以估量。同樣,互聯網和電子科技也令學生獲得大量豐富的學習資源,開闊眼界,使學生接收資訊不受地域及時間所限。然而,科技(尤其是智能手機和各種電腦)也可以是非常方便的遊戲及娛樂平台,令學生比以往任何年代都更容易分心,沉迷遊戲和瀏覽社交媒體,大大影響正常學習。
學生在沒有智能手機、平板電腦、手提電腦和互聯網的年代就不會分心了嗎?當然不是。筆者小時候常常趁家人不在時偷看電視,把功課和教科書擱在一旁。家人回來摸摸電視機,如尚有餘熱,就知道我又偷開小差,沒有好好學習。筆者從小就非常容易分心,除了偷看電視,連溫習時也會翻翻小說或漫畫,就是不能好好專注。然而,非常幸運,看電視、小說和漫畫都是非常「大陣仗」的娛樂,很難混水摸魚。筆者也當然從未跟家人或老師說過「我要用電視做功課」、「溫習要參考漫畫」或「用小說做資料搜集」。以上種種「不便」,令師長更容易督促小時候的筆者溫習,想來也是一種幸運。
今日,學生學習時分心,用電腦或其他電子設備做與學習無關的實在非常容易,家長和教師要督促學生學習變得異常困難和吃力,眼睛又怎追得上關掉視窗或轉換畫面的速度?最令人擔憂的是那些本已容易分心的學生,他們分心的程度將因為這些電子設備而擴大。就以愛看電視的筆者為例,在課室總無法偷偷打開電視吧?把一本漫畫藏在桌下總不太方便吧?但智能手機或平板電腦如此普及的今天情況又將如何呢?答案顯而易見。
分心者更容易分心?
私隱權是現代社會其中一項基本人權,學校檢查學生的電腦記錄時若收集過量不必要的資訊,無疑有侵犯其隱私權的嫌疑。然而,究竟何謂「過量」?實在有賴不同專家共同探討。「鎖上」部份程式或軟件又是否長治久安之法?筆者還是小學生時,就已經假借使用翻譯機,實際在玩機器上預載的「五子棋」。難以專注的學生,遇上各種電子儀器,無疑如脫韁野馬,分心的情況很大機會變本加厲。這些學生為數眾多,情況著實令人擔憂。
文:鄧家豪
粵港澳大灣區青年協會秘書長、香港校外教育及培訓專業協會(HKAEEP)創會會長;慈善機構童理心(Kidpathy)創辦人暨主席;陽光兒童基金會主席;教育倡行(Edution Network)董事;御學軒教育集團創辦人及主席;香港教育大學在讀教育博士(EdD)。鄧家豪創辦及投資多間教育企業,以實踐其數據為本的教學理念及推動教育科技發展。
*作者文章觀點,不代表堅料網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