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府振興旅業措施都白費了嗎? 文:文武

學者袁彌昌撰文批評政府的旅遊政策缺乏清晰方向,以「諂媚式」迎合低消費遊客,經濟效益不足,更讓低成本、低增值的商店,取代高成本、高增值的商店,出現「劣幣驅逐良幣」的問題。文化體育及旅遊局局長楊潤雄在社交媒體發文反駁,指相關觀點屬謬論。

政府為推動旅遊業的復甦,推出一系列措施,期望能吸引更多內地及海外遊客來港消費,為香港帶來更大的經濟效益。今年「五一」黃金周,是檢驗這一系列振興旅遊業措施成效的重要節點,政府和業界在此之前,都充滿期望。

今年的「五一」黃金周,內地出現旅遊升溫的景象,國家文化和旅遊部本月6日發布的統計數據稱,全國國內旅遊(不計港澳台)合計2.95億人次,同比增長7.6%,比疫前的2019年同期增加28.2%,遊客出遊總花費1668.9億元,同比增長12.7%。內地遊客出境遊達189.7萬人次,新加坡、日本、泰國、美國、韓國、越南為主要目的地。

這組數據反映出兩個趨勢,一是內地的旅遊業復甦迅速,大力推動消費增長,二是內地遊客來港旅遊消費的熱度已不如過去,亞洲地區的新加坡、日本、泰國、韓國等成為較熱門的旅遊目的地。

今年「五一」黃金周來港旅遊的內地客,有76萬人次,比特區政府之前預期的80萬人次,稍有不足。而與疫情前相比較,今年來港的內地遊客,消費模式已經發生重大變化,從過去大手筆購物、消費,改為理智消費、城市漫遊,因而,有不少商戶概嘆「旺丁不旺才」,對本地經濟的提振作用顯得不足。

這是否意味着政府此前的振興旅業的系列措施都是白費?袁彌昌質問「一場辛苦為誰忙」,以及「諂媚式」迎合遊客,「劣幣驅逐良幣」等,又是否能成立呢?平心而論,依照市場的規律,按遊客的需求,提供相應的旅遊產品,這不能說是「諂媚式」迎合。受市場變化影響,一部分未能符合市場需求的商戶被取代,也不能說成是政府措施導致「劣幣驅逐良幣」。相反,如果政府逆市場規律,在遊客消費模式發生轉變之後,仍要強推高檔消費,更不足取,也不會對經濟產生好的影響。

但特區政府的多項措施,未足以吸引足夠多的內地遊客來港旅遊,亦未能刺激起消費意慾,則值得政府檢討。與內地許多後來居上的城市相比,特別是一些過去名不見經傳的小縣城相比較,香港的吸引力倒比不上他們,值得引起注意,同樣的情況,相信也出現在北京、上海、廣州等內地大城市身上,如何增加自身特色,創造新的旅遊品牌形象,才是社會應積極探討的問題。

與新加坡、日本、泰國、韓國等亞洲國家相比較,這些國家近期成為內地遊客的熱門目的地,原因有多方面,一是受益於免簽證政策,往來便利,相反,內地居民來香港旅遊,仍須申辦赴港澳簽註。二是受貨幣匯率的影響,近期,日元及多個亞洲國家的貨幣,大幅貶值,不僅吸引內地客,同樣也吸引不少港人前往旅遊消費。面對這兩方面的不利因素,香港也須要有相應的對策,減少不利因素的影響,甚至化害為利,才是積極的做法。

更重要的是,不論是政府還是社會,都不能只盯着眼前一時的利益得失,而忽略長遠的思考,今日的政策措施,即使不能立即產生豐厚的經濟效益,但只要對長遠發展有利,就有其價值。全盤否定政府一系列振興旅業的措施,並非理性中肯的論斷。

文:文武

資深傳媒人,曾任企業傳訊高層及在多間報館擔任要職。

*作者文章觀點,不代表堅料網立場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