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要建設年輕人友善城市  文:吳桐山

粵港澳大灣區規劃出台,香港要建設國際創新科技中心,特區政府馬上提出研究放寬港人在廣東安老,這個大勢所趨不可逆轉。

翻查記錄,桐山早在2017年就提出在廣東建設「香港城」,利用內地的土地和人力資源,將香港的醫療和福利搬上內地,目的是令香港「年輕」一點,當時大灣區概念還不「流行」。

桐山早年在深圳工作、做生意多年,近年回來香港,最大的感受就是:深圳是一個年輕人友善的城市,相反香港是一個長者友善的城市。在深圳做生意,基本上不需要考慮老年人的想法。

經常北上深圳了解內地的營商環境,近年很多餐廳已經全部用掃碼點菜埋單的方式,既可以節省服務員人力,更重要是對年輕人而言,這種方式更方便友善。坐下來後自己掃碼,在手機上點菜、選擇口味,而且同一張枱幾個人可以同時點入同一張單,也可以睇到其他人點的菜,然後落單。落單之後很多餐廳會給你一個例如沙漏的計時器,超出時間上菜可以打折。上菜、品嘗,吃完後可以自己在手機支付埋單走人。

過往餐廳服務員花最多時間就是跟客人落單,客人可能翻來覆去不知道想吃甚麼,服務員的溝通需要很多技巧。但現在深圳很多餐廳都不接受這樣做,只能手機落單。一進場會問你「第一次來嗎?」如果是會教你如何手機落單,如果來過就自己照顧自己。這不是服務不好,相反是服務態度好好。但在落單這個問題上,對年輕人而言,明顯「機器人」比人更容易溝通。不過我也試過帶我年過70的母親北上消費,她老人家在香港做了幾十年餐飲業,就很不適應這種落單方式,只能不斷埋怨要餐牌,但餐廳已經不提供。

這支歌仔在香港無得唱。記得不久前中國旅行社宣布全面推行網絡預約,以後不再派籌。這一步我覺得早就應該做,但竟然有一些香港輿論,批評這樣做是忽略老人家的需求。香港社會,由政府到商人,做事都只會優先考慮長者的需求,連派錢都要只接受實體紙張的申請方式,這就是香港與深圳的最大區別。

也許有人會話,深圳如此粗暴對待長者,豈不是很多老人家怨聲載道?那倒未必。我在深圳與不少退休老人吃過飯,深圳的老人家不僅不排斥,相反他們對新的技術手段充滿興趣,因為他們有危機感,知道不加把勁去追,就會被淘汰。深圳的長者遠比香港的長者,主動積極地去接受和學習新科技。

後來我明白了一個道理:原來一個人的年齡,並不是自己的生理年齡決定的,而是這個人所處的社會的平均年齡決定的。香港社會平均年齡已經四五十歲,話語權還掌握在60後手上,自然以長者的利益為核心;深圳社會平均年齡才30出頭,話語權掌握在80後手上。

這本身沒有對錯,但哪裡對年輕人更友善,是一個很直觀的感受。香港在創新科技上一直落後,根本的原因正在於社會對新事物的接受能力不足,令新技術缺乏發圍的土壤。香港能否改變、能否有未來,說白了,都取決於這個地方能否對年輕人更友善。

文:吳桐山

學研社成員,穿梭港深兩地的資深傳媒人、時事評論員。

*作者文章觀點,不代表堅料網立場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