排解民生憂難重在建立公平社會 文:文 武

國家主席習近平在7月1日香港回歸祖國25周年慶典上發表重要講話,提出四點希望,其中提及「享天下之利者,任天下之患;居天下之樂者,同天下之憂」,要求特區政府的高官們,切實排解民生憂難。

「享天下之利者,任天下之患;居天下之樂者,同天下之憂」這句話出自宋朝蘇軾《𧶽新除中大夫守尚書右丞王存辭免恩命不允詔》,意思是有權享受天下之利益的人,就有義務承擔天下的憂患;有權享受天下樂事的人,就有義務分擔天下人的憂慮。這原本是一篇宋哲宗給尚書右丞王存的不允許其辭官的詔書。宋哲宗指出,任命王存為官,並不是只帶給他富貴,還要求他承擔起責任,不同意王存提出辭職。

習近平引用這句古話,很明顯是告誡身居高位的官員們,權力越大,責任也就越大,作為高官,就要「任天下之患」「同天下之憂」,要時刻牢記自己的責任所在,盡職盡責,切實排解民生憂難。

新一屆政府要解決哪些民生的憂患?習近平在講話中有明確的方向,他進一步指出,當前,香港最大的民心,就是盼望生活變得更好,盼望房子住得更寬敞一些、創業的機會更多一些、孩子的教育更好一些、年紀大了得到的照顧更好一些。

他更提出,「民有所呼,我有所應」。要求新一屆特區政府要務實有為、不負人民,把全社會特別是普通市民的期盼作為施政的最大追求,拿出更果敢的魄力、更有效的舉措破難而進,讓發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體市民,讓每位市民都堅信,只要辛勤工作,就完全能夠改變自己和家人的生活。

從習近平的講話中可見,解決香港的民生憂難,重要在於要在香港建立起一個公平的社會,這裏面包含兩個重點。第一個重點是要讓發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體市民。香港回歸祖國25年,受惠於國家發展,也得益於中央和內地的多方面支持香港的政策措施,香港經濟一直保持平穩發展,即使曾經遭遇亞洲金融風暴、金融海嘯等危機,曾受到沙士、新冠疫情的衝擊,但都能保持經濟穩定發展。

香港的GDP由1997年的1.37萬億港元,增至2021年的2.86萬億港元,人均GDP也由1996年的2.48萬美元,增至2021年的4.96萬美元,兩者均有一倍的增長。但與此同時,反映貧富差距的堅尼系數則由1996年的0.518,升至2016年的0.539,顯示貧富差距加大,貧窮人口已逾165萬人,可見貧窮問題十分嚴峻。

政府解決貧窮問題的政策,主要是增加社會福利開支,1997/98年度,社福經常性開支約200億元,到2021至2022年度的預算大約為1118億港元,增幅高達4.59倍,但貧窮人口不減反增,貧富差距也在不斷地拉大。這反映出,只靠增加福利開支,無法根本性地改變貧富懸殊,以及貧窮問題。

香港未來解決貧富懸殊和貧窮問題的辦法,有必要作出大幅度地改革,應以建立公平社會為目標。香港整體經濟發展取得的成果,是全社會、全體市民共同努力的成果,政府應致力於建立更公平的制度,讓全體市民都能公平地分享經濟發展的成果,讓市民有更大的獲得感、幸福感。

第二個重點,則是要在發展機遇上創造公平,要讓每位市民都堅信,只要辛勤工作,就完全能夠改變自己和家人的生活。現在的社會現實是,年青人想要取得成功,想要過上理想的生活,必須靠父幹,家庭條件優越的年青人,發展的機會越多,出身基層的年青人,則幾乎看不到希望,辛勤的工作未必就能換取美好生活,這種現況必須改變。

政府政策的方向,並不是要給予基層市民多少福利,而是要為社會創造公平的環境,讓打工者有公平合理的薪酬待遇,讓創業者有公平的競爭環境,讓每一位市民都有公平的發展空間和競爭環境。

「享天下之利者,任天下之患;居天下之樂者,同天下之憂」,筆者認為,這句話同樣也適用於香港的富裕階層,香港雖然是資本主義社會,但富人也須承擔起應有的社會責任,不能盡取天下之利,盡享天下之樂,而拒絕承擔社會責任。

文:文 武

資深傳媒人,曾任企業傳訊高層及在多間報館擔任要職。

*作者文章觀點,不代表堅料網立場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