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談「價值觀」

對「價值觀」一詞,一直感覺奇怪。這個西方「價值觀」名詞,令人想起比較計算,想起利益,更聯想到利害取捨,以金錢價值作主要判斷的感覺。事情對錯的標準,便會因不同利益角度得出不同利益高低的選擇,價值不一,對錯不定,卻不是憑良知,以正義和公義作標準來判斷事情。人生有很多事,不能以價值論呢!

二十多年前,香港警隊引入「價值觀」概念,原因是當年香港政府開始在各個部門推動「價值觀」。警隊依法執法,本來已經是公正服務市民的基本,講了一大堆什麽目標、抱負和價值觀,説的就是服務市民,有點化簡為繁,不就是「為人民服務」嗎!可能中國人講的「良知」和「正義」,對於放洋海外,或在西方讀書長大的人會有些艱澀,所以像做生意會計一樣,什麽都要以計算方式來表達才得明白,又或為官無新政,拿些新瓶藏舊酒,怎知越説越亂,越亂越不知所謂。

孟子曾經清楚指出,判斷是非,應以「義」為標準,簡單說「義者宜也」,適宜的行為就是「義」,適宜行為的最低標準是「法律」,即「公義」,當然合乎「良心」,即道德才是最好。做人的行為標準應從守「法」到「義」,從「義」到道德的「仁」。二千幾年前,孟子便直接講出做人的道理,「何必曰利,亦有仁義而已矣!」可惜物質世界,利益令人失去人性。慶幸孔孟的做人理論,找出人的心性良知,讓中國人從中醒覺,以父慈子孝,兄友弟恭,在人倫關係一直維護踐行至今。

中國人的做人道理,比西化講的做人價值觀,簡單直接易明。常聽到特區政府官員無論在政府内部或是在社會上講做人價值,尤其是對青少年一代,大談培養正確價值觀,感覺上是聽得人迷糊,可能是嫌「忠義仁勇」、「孝悌忠信禮義廉恥」等做人根本道理的講法過時,硬要另創些詞語出來,於是自己不明,毫無說服力,只得以利益金錢作做人成功與否的價值標準,變成只鼓勵年青人努力讀書,找份好工,爭取躋身上流社會,便算成功。特區政府常說要幫助年青人向上流動,能成為上流人。上流人就一定會是好人嗎?社會便會和平共融嗎?

政府有教化市民的責任,要培育市民的正確人生觀。若怕自己對「仁、義」說的理解不足,簡單以「關帝聖訓」的「讀好書,說好話,行好事,做好人」,這樸實無華的十二個字做主線,已經是最好的公民教育了。國家五千年中華文化,要宏揚當中精髓,特區政府要推動國民教育,祖先寶訓早已放在目前,只不過是特區政府要自成一套「價值觀」,將中華人文精神作視而不見而矣!,何必曰「價值觀」,亦有仁義而已矣!

文 : 陳祖光

香港警察隊員佐級協會主席顧問

*作者文章觀點,不代表堅料網立場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