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大」與香港教育 文:鄧家豪

中國共產黨第二十次全國代表大會(二十大)於2022年10月22日閉幕,大會意義重大,對國家乃至香港未來發展影響深遠。筆者認為香港教育界可以就二十大報告所述積極地貢獻力量,參與國家發展。

實施科教興國戰略,強化現代化建設人才支撐

二十大報告表明「科技是第一生產力、人才是第一資源、創新是第一動力」,同時強調「堅持教育優先發展」。香港大學教育資助委員會(教資會)贊助的八間大學(八大)各擅勝場,為呼應香港科創發展,分別早已開設各類相關課程,致力培養科創人才。剛出爐的施政報告公布將會把教資會的研究院研究課程學額由每年5595個提升至至2024/25年度7200個,配合上年容許八大研究院研究課程超額收生上限達100%,八大招收研究生的額度將上升超過50%。得逢政策支持,教育界應積極協助學生及在職青年了解國家以至全球的科技發展趨勢及個人發展路線,才能有效善用公帑,為「建設全民終身學習的學習型社會、學習型大國」出力。

另一方面,筆者認為八大應同時從周邊地區廣招學生,進一步為國家吸收並培養科創菁英人才,負起「聚天下英才而用之」的責任。招募海外學生的能力,不但影響八大國際化的程度,也關乎香港作為國際城市的地位,更直接反映香港高等教育體系「聚天下英才」的效率。除了如常開辦學位課程及招生,筆者建議八大積極地研究及參考國外大專院校「搶學生」的渠道和宣傳模式,針對性應對相關策略並突圍而出。筆者期望八大可以把全球收生視為重要大事:積極制訂適切制度與招生機構合作共贏、開設更多專屬國外學生獎學金、為國外有潛質的學生開闢更多破格錄取渠道和開辦國際級優質線上課程。

推進文化自信自強,鑄就社會主義文化新輝煌

香港作為國際城市,是我國與世界溝通文化之窗,但部分人習以為常把「歐美」視為「國際」,狹隘地了解「國際」,偏聽偏信。教育界必須培養新一代建立真正的「國際視野」,尊重每個國家的特色與歷史。教育工作者與社會各界都有責任協助年輕人以客觀及開闊的視野認識人類文明,明白「國際」的遼闊與多姿多彩,同時深入了解中華文化,這樣才能在「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中把握機遇,活躍於世界的舞台。

二十大報告強調「『一國兩制』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偉大創舉,是香港、澳門回歸後保持長期繁榮穩定的最佳制度安排,必須長期堅持」。中國實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而香港實行資本主義,此為「一國兩制」的核心內容之一。香港作為我國乃至全球首屈一指的商業城市,其成功有賴「一國兩制」,故此學生能精確認識「一國兩制」對他們將來發展無比重要。

當香港的菁英學子同時了解資本主義和社會主義,對兩者有客觀務實的了解,方可更深入認識「一國兩制」,立足中國,放眼世界,為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出一分力。筆者期望教育界與不同專家通力合作,培養香港學生成為時代的尖子 —— 擁有國際視野,了解不同經濟和社會制度的特色與優勢,擔任我國的「文化大使」,自信地說好中國故事。

文:鄧家豪

香港校外教育及培訓專業協會(HKAEEP)創會會長;慈善機構童理心(Kidpathy)創辦人;教育倡行(Edution Network)董事;御學軒教育集團創辦人及董事;香港教育大學在讀教育博士(EdD)。鄧家豪創辦及投資多間教育企業,以實踐其數據為本的教學理念及推動教育科技發展。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