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政長官李家超在《施政報告》提出成立社區關愛隊,民青局日前向立法會提交文件,披露一些細節,引起社會熱議。其中一種聲音認為,關愛隊與區議會的功能重疊,成立關愛隊削弱區議會及區議員的原有功能。這種看法值得商榷,筆者認為,關愛隊是否成功,其中一項值得考核的指標,就是能否修補區議會泛政治化導致的撕裂社會的後果,由這一角度看,成立關愛隊不僅非常有必要,而且任重道遠。
民青局提出的有關成立社區關愛隊的構想,將參照原有的區議會選區,在每個小選區內設立一支關愛隊。這些關愛隊將由現有的地區組織、團體承接組建。政府將分兩階段進行遴選。第一階段是由民青局局長任主席的「全港評審小組」遴選,確保組成「關愛隊」的團體愛國愛港、支持和配合政府的領導,並具有一定地區網絡和服務經驗、有跨區動員能力,以及有能力凝聚並尋求社會資源。
第二階段是「服務建議書評審」,因應個別小區的服務需要,由申請團體提交詳細服務計劃,由「地區評審小組」進行審批。
有意見指出,區議會雖然只屬於非政權性的諮詢架構,但區議員在社區設置辦事處,其中一項重要的功能,就是服務選區內的居民,不僅提供諮詢服務,也會向居民派發物資,關心關懷社區的弱勢群體,為有需要的居民提供服務。持有這一意見的人認為,區議員的這些工作與關愛隊的服務重疊,認為不需要設立關愛隊,只須完善區議會,並將相關服務交給區議員辦事務及其相關團隊即可。
這種觀點值得商榷,區議員長期服務社區,對居民和社會的貢獻值得肯定。但是,受到泛政治化的影響,由區議員主導的社區服務發生了嚴重的扭曲,曾有區議員公開表明不會為持有不同政見的居民提供服務,就是典型的例子。
公開表明只服務政治相同的居民,這固然只是極個別的個案,但是,在泛政治化的影響之下,區議員的社區服務被扭曲,也是不容否認的事實。當區議員的社區服務與選舉和選票建立起關聯之後,這些服務就被視為以爭選票為目標的服務,許多區議員只能接觸到與自己政見相同,或者不反對自己的居民,而這種狀況長久累積,將會令社區進一步泛政治化,導致社區撕裂。
成立關愛隊的好處,就是能讓社區服務擺脫選舉、選票和政治的綁架,同時也不受其他各種意識形態、利益團體等因素的影響,讓政府的地區民生政策,以及政府向社區弱勢群體提供的資源,能夠更均等地落實在每一位市民身上,彌補了區議員的不足。
因此,筆者認為,關愛隊能夠修補泛政治化導致的社會撕裂的問題,具有區議員無法達至的社會效果。成立關愛隊是新一屆政府提高地區治理效能的一大亮點,而考察關愛隊的成敗,其中一項重要的觀察點,就是它整合社會,凝聚居民方面的成效。
再者說,成立關愛隊也不代表區議員不能繼續服務社區居民,兩者並不衝突。事實上,一直以來,在社區為居民提供服務的,也不是只有區議員,還包括各種NGO組織、教會組織、地區社團、民間團體、同鄉會,以及各種義工團隊和社區熱心人士。過去區議員可以與這些不同的團體共同服務社會,為甚麼成立了關愛隊之後,就不可以了呢?
政府成立關愛隊,只不過是在社區增加一支服務居民的團隊,讓政府政策能更好地落地,更好地惠及每一個有需要的市民身上,對社會只會有好處,值得支持。
文:文武
資深傳媒人,曾任企業傳訊高層及在多間報館擔任要職。
*作者文章觀點,不代表堅料網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