後疫症時代 做好情緒管理

連月來受疫情影響,14天又14天的居家抗疫,足不出戶已夠影響心情,不少人更要面對開工不足,甚至失業所帶來的沉重經濟打擊,容易誘發情緒問題,新生精神康復會臨床心理學家張敬斯博士指:「雖然現時疫情漸見緩和,別掉以輕心的不單是新冠病毒的散播,同時亦要關心疫情過後對情緒所帶來的負面影響。」她續指留意自己和身邊人情緒狀況,及早察覺問題找專業人士外,預防勝於治療,為自己做好情緒管理,照顧自己的心靈,都是確保身心健康的良方。
文:Charlotte

疫情後4至6個月仍有焦慮

新生精神康復會臨床心理學家張敬斯博士
新生精神康復會臨床心理學家張敬斯博士

在3月中至4月初,香港大學公共衞生學院就在世界衞生組織宣布新冠病毒疫情全球大流行(pandemic)後進行了一個網上問卷調查,對762名香港18歲或以上居民(平均年齡40.3歲)進行一項網上問卷調查。近九成受訪者認為現時疫情比沙士嚴峻。根據是次健康問卷當中部分作分析,受訪者中有26.9%及18.2%出現中至高程度的焦慮和抑鬱, 28.6%受訪者可能患有創傷後壓力症候群。
張敬斯分析道:「達四成受訪者有焦慮、抑鬱、創傷後壓力症狀,雖然需要進一步的臨床評估,以作全面了解,亦反映情況值得關注。」她續指,過去20年亦有不少調查關於居家隔離人士的精神狀態的臨床研究,發現疫情下影響精神狀態不單是疫情期間,疫情過後的四至六個月仍有人出現焦慮和不開心的情緒,個別情況更會長達三年。此外,小朋友和家長更是普通人的四倍,同時教育程度較低的市民、捉襟見肘基層工人,又或忙於照顧家中老嫩的婦女們的壓力可更大。

持續性負面情緒要留心

新冠病毒疫情全球大流行帶來的不明朗前景,張敬斯說誘發出負面情緒是人之常情,「生活和經濟條件的轉變,加上病毒對生命帶來的威脅,感到不安和出現強烈的負面情緒也無可厚非,問題在於我們能否自我調節情緒,以及負面情緒有否為生活以至人與人之間的相處帶來長時間持續性的影響。」她指常見的情況是容易向身邊人發脾氣,對原先喜歡的事物失去興趣、失眠和沒有動力等等,但值得一提即使有以上徵狀並不代表當事人已患上情緒病,着眼點應放在有否「持續性」之上,「即使這類對生活有威脅性的狀況已過去,其後一個月基本上都算是自然現象,畢竟今次疫情十分嚴重,但若發現徵狀於疫情漸見緩和一個月後仍未有減輕,或變得更加嚴重,就要多加注意,並考慮找專業人士如心理學家、醫生和心理輔導服務或社工傾談。」

疫情之下家人、夫婦之間的關係可能會變得緊張起來。
疫情之下家人、夫婦之間的關係可能會變得緊張起來。

長期留家引發家暴

香港居住空間狹窄,長時間的居家防疫,家人容易產生磨擦,所以疫情不只影響健康,更禍害家庭關係。有婦女團體最近公布調查結果,發現今年頭三個月,接獲家暴相關求助電話較去年同期上升一倍,當中七成曾面對肢體暴力,七成四人並非首次遭到家庭暴力,事實上這亦不單是香港的問題,法國政府於三月底宣布代付酒店費用來安置家暴受害者,意大利徵用酒店作臨時庇護所,法國及西班牙均開始了入藥房以暗號求助的機制,反映疫情下對家庭成員的相處帶來沉重的壓力。張敬斯指出:「每位家庭成員都有不同的壓力,如對疫症的反應可能有不同,個人或家庭的經濟打擊亦是每個人都有所不同,一時未能理解與體諒對方和矛盾,要化解不安情緒時,第一步就是開心見誠溝通。」

如果遇上情緒有很大困擾,不妨找專業人士的協助。
如果遇上情緒有很大困擾,不妨找專業人士的協助。

溝通協調宜從對方角度出發

「溝通說出來簡單,做起來就困難。」張敬斯說學懂溝通技巧,有助減少磨擦,即使疫情完結後,良好的溝通技巧亦有助一家人和諧相處。她建議與家人溝通最好先訂下一個切合實際的要求,她舉一個例子,兩夫婦都需要留家工作,太太的會計工作需要寧靜的空間,丈夫的銷售工作偏偏需要不停通電話與客戶洽商,加上孩子不用上學,狹小的家居就十分嘈吵了。「如太太希望每天都有寧靜的空間進行會計的工作,可先釐清自己實際的需要及先生可給予的空間,如每天三小時的安排。跟先生溝通時,可先盡量客觀地描述現狀或正面對的困難,然後表達自己的想法和感受,再簡潔地提出每天需三小時的空間進行會計的工作。」另一方面,疫情下影響了情緒和帶來壓力,所以說話時要注意情緒和用字要簡單平和,不妨先寫低自己想說的內容,在撰寫的同時亦可以思考一下對方是否有能力做到要求,目標定得太高時太不切實際,寫好後亦可以先自行練習說幾遍,讓自己說起來更清晰之餘,亦有助平復自己的情緒。

女性要兼顧工作、家庭,在疫情下受到的壓力可能會更多。
女性要兼顧工作、家庭,在疫情下受到的壓力可能會更多。

遇上不安先找安全感

不論疫情期間還是過後,面對經濟的轉變和社會不穩,大家難免會有焦慮不安或憤怒忟憎,張敬斯說這是自然的反應,她說:「當遇到情緒不安或不知如何處理問題時,第一步要做的不是去處理問題,而是要給予自己安全感,例如提高環境帶來的安全感,另外也可以飲杯花茶、沖個暖水浴或者聽聽音樂。」她補充,要身心靈健康,首先要有均衡飲食,作息定時和適量運動,特別是帶氧運動可令身體釋放胺多酚,收減壓之效。張敬斯說有個更簡單的方法,「設立一本『感恩日記』,每天發掘身邊的小確幸記下來,例如才到巴士站即可以上車,去超市發現自己喜歡的雪糕做大優惠等,漸漸你會發現,原來身邊很多美好事物,能提升內心的正能量,以幫助平衡日常生活上要面對的壓力。」

喝茶有助放鬆情緒,具減壓的功效。
喝茶有助放鬆情緒,具減壓的功效。

此外,張敬斯指心理學界及精神醫學近年推廣的靜觀 (mindfulness) ,亦是一個能夠管理情緒的方案。甚麼是靜觀呢?就是透過「身體掃描 」、「靜觀伸展」、「靜坐」、「靜觀步行」及「日常生活中的靜觀」,留心當下此刻的察覺力,用內心生起的感受自己以至身邊四周事物,以開放及接納的態度面對自己的情緒和外在事物,有不少研究顯示靜觀訓練對痛症、壓力、焦慮和抑鬱復發等情緒問題都有一定的幫助,也能有效提升患者的生活質素和幸福的感覺。

安心小練習

張敬斯提供了一組安心練習,都是非常輕鬆簡單,隨時隨地在家或辦公室也可做到:

  1. 雙腳站立打開至膊頭濶度,雙手垂直放鬆,腳掌用力踏實地面,嘗試用身體感受一下地板給予自身的安穩感覺。

2. 找一張較為穩陣實淨的椅子坐下,將背部和臀部緊貼椅背,雙腳平放地上,雙手放鬆放在大腿上,腰背挺直,用力靠向椅背,嘗試感受一下椅子給予你的承托感。

這組小練習可以加強安心感,大概做5至10分鐘,或感到心神安定下來即可。

34564

相關文章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