劏房中的照顧者:居住環境與心理健康的關鍵 文:劉建誠

在香港,不適切的住房條件一直是一個嚴峻的社會問題,尤其對那些身負照顧責任的人來說,這一挑戰更是加倍。近期的調查數據揭示了一個令人擔憂的現實。在這些照顧者中,有高達20%的人在過去兩星期內出現了抑鬱和焦慮的症狀。這些數據不僅反映了他們所面臨的心理壓力,也凸顯了惡劣居住環境對精神健康的影響。

這份由嶺南大學、中文大學和劏房支援連線聯合進行的調查,於去年10月至今年4月期間,對317名居於劏房的照顧者進行了問卷訪問。結果發現,這些照顧者中的大多數是女性,年齡多集中在40至49歲之間。他們中有33%是離婚或分居的,而且平均每人需要照顧兩名家庭成員,其中92%的照顧對象是子女。這些數據揭示了一個不容忽視的事實,照顧者自身的需求和福祉,在他們為家庭成員提供照顧的同時,往往被忽略。

這些發現指向了一個迫切需要關注的問題,照顧者的居住環境與其精神健康之間的關聯。照顧者不僅要承擔照顧家人的責任,還要面對因劏房環境惡劣而產生的額外勞動。例如,沒有固定煮食空間的照顧者需要搭建臨時煮食平台,飯後又要立即收拾以騰出空間。額外的勞動需求增加了照顧者的日常壓力,對他們的精神健康造成了額外的負擔。有的照顧者甚至需要在夜間應對如漏水等緊急情況,這些都嚴重影響了照顧者的休息和生活質量。

這些現狀分析揭示了劏房照顧者在日常生活中所面臨的多重壓力,並強調了改善住房條件對於提升他們生活質量和精神健康的重要性。政府和社會需要共同努力,為這些照顧者提供更多的支援和資源。

特區政府現時提供一項現金津貼試行計劃,是一項為期三年的計劃,旨在紓緩基層家庭因長時間輪候公共租住房屋而面對的生活困難。根據最新資訊,儘管有呼聲要求將此計劃恆常化,但政府初步傾向不會將其變成永久項目。政府也透過「為低收入劏房住戶改善家居環境援助計劃」提供支援,旨在改善低收入劏房住戶的家居環境,並加強他們與社區服務或資源的聯繫。合資格的劏房住戶可獲得一筆過非現金資助津貼,用於家居改善或維修、購買家具及家用物品等。此外,「社區客廳」為劏房戶提供額外生活空間的計劃。首個社區客廳已於深水埗開幕,提供共享備餐間、飯廳及用以做功課、舉辦興趣班和集體活動的共用空間。政府鼓勵企業和地區組織參與,以擴展服務,惠及更多基層家庭。

為從根本上提升居住環境質量,建立全面的社會支援體系,並關注照顧者的心理健康,從而提高整體社區的生活質素。本人建議政府可以推行規範,要求劏房單位必須達到一定的生活環境標準,例如必須設有窗口、確保通風良好,並禁止廚廁相鄰等,並繼續促進更多「社區客廳計劃」,為劏房戶提供共享備餐間、飯廳及用以做功課、舉辦興趣班和集體活動的共用空間,從而提供額外生活空間。和非政府組織合作建立一個涵蓋醫療、教育、就業和社交等方面的社區支援系統。這樣的系統可以通過家訪評估、提供資源轉介和義工服務,來協助有需要的家庭,並資助專門為照顧者設立的心理健康計劃,例如提供臨床心理治療、心理輔導、精神科評估等服務。此外,設立互助小組,讓照顧者能夠相互支持,共同面對照顧壓力。

在香港,劏房照顧者的居住環境與其精神健康之間存在著密切的聯繫。改善這些照顧者的居住條件不僅能夠提升他們的生活質量,還能夠對他們的心理健康產生積極影響。透過提供更適宜的居住空間、增加基本生活設施,以及改善整體居住環境,我們可以幫助照顧者減輕壓力,從而更好地應對日常生活中的挑戰。我們可以期待一個更加關懷和支持劏房照顧者的社會,並最終實現一個更加健康和和諧的香港。這不僅是政府的責任,也是整個社會共同努力的結果。讓我們攜手合作,為劏房照顧者創造一個更好的未來。

文:劉建誠

註冊專業法務會計師
中國高級心理諮詢師
「中國夢智庫」精神健康事務總監

《中國夢智庫》是一間扎根特區的非牟利團體;與心存熱誠的資深義工、專家與職業專業人士們合作,攜手「說好中國故事」。

*作者文章觀點,不代表堅料網立場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