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善地區治理後的新一屆區議會即將在今年12月10日舉行選舉投票,提名期已於10月17日展開,多個政黨、政團、組織和個人積極參選。新一屆區議會展現新氣象,曾經出任地區「三會」中的分區委員會成員,亦曾出任委任區議員的立法會選委會界別議員劉智鵬認為,新一屆區議會最顯著的特點,是地區「三會」擔任重要的角色,讓區議會朝向民生方向,為地區做事,是一次撥亂反正的選舉。
劉智鵬認為,香港社會許多市民一向對政治不太熱衷,不必太介意選舉的投票率高低,但政府應該更熱情一點、積極一點,鼓勵更多市民參與投票。
文:文 武 圖:黃冠華
新一屆區議會選舉,是完善地區治理、重塑區議會後的首次選舉,將循三個渠道,選出新一屆的區議員。其中,地區委員會界別選舉和地方選區直接選舉,都須取得地區「三會」(即分區委員會、防火委員會和滅罪委員會),每會各3至6個提名,令地區「三會」在區選中扮演十分重要的角色。劉智鵬認為,新制度的這種設計十分合理,有助於讓區議會更專注於地區民生事務。
地區「三會」成為骨幹
曾經出任地區分區委員會委員的劉智鵬指出,地區「三會」有很長的歷史,出任「三會」成員的,都是長期紮根地區的人士,熟悉地區情況,了解地區民生,真心誠意地為社區做事,而且,地區「三會」都是社區需要的民生服務。新一屆區議會中,地區「三會」成為骨幹,有利於保證區議會專注於地區民生事務的正確方向。地區「三會」成員最了解地區需要哪些人才,由「三會」成員提名候選人,比較容易揀選出真心為地區做事的人選。
仍有政黨競爭 委任議員平衡作用
新的區議會亦重設委任議員,曾經出任委任區議員的劉智鵬認為,委任議員在區議會中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在過去,區議會的運作高度政治化的時期,委任議員多數是中間無政黨背景的人士,發揮了平衡的作用。重塑後的區議會,仍有不同的政黨、政團,從這次選舉的提名期,多個政黨積極參選,選舉的競爭性較大可以反映出,未來區議會,不同政黨之間仍然會有競爭,雖然在「愛國者治港」原則下,不同政黨最終方向一致,會有較好的協調關係,但仍會在不同層面存有競爭,仍然會在一些民生事務上存有分歧和矛盾,沒有政黨背景的委任區議員能夠發揮更重要的作用。
劉智鵬亦認為,在「愛國者治港」大原則下,區議會內不同政黨、社團未來即使會因關注點不同,產生意見分歧,但仍然是良性的競爭,不同的政黨、社團之間,可以有分工,也比較容易協商解決,即使遇到問題,也不難處理。
區議會將成為地區力量中心點
重塑後的新區議會,在地區治理中將會扮演甚麼樣的角色?劉智鵬認為,新的區議會,仍包含有不同政黨、社團之間的合作,同時也是地區力量的中心點,透過區議會內的政黨、社團和獨立議員的協作,可以將包括關愛隊、社區組織等地區力量,結合起來,一起為社會做事。
社會上有一些意見認為,重塑後的區議會只具接受諮詢的角色,而沒有監察政府的功能。劉智鵬並不完全同意這種看法,他指出,區議會本身的設計,就是非政權性的區域組織,接受特區政府就地區管理和其他事務的諮詢,但並不能說區議會不具有監察政府的功能。事實上,每一位市民都可以監察政府,市民將意見反映給區議員,透過區議會、區議會將民間的聲音轉達給政府,也是一種監察。而且,區議員也並非坐等政府諮詢,而應主動地向政府反映市民意見和地區的情況,並且在一定程度上,督促政府就市民關注的問題,提出解決方案。
區選投票率有機會高於立選
對於這次區選,社會上有不少人擔心,如果投票率比去年的立法會選舉更低,可能會影響新選舉制度的社會認受性。劉智鵬並不認同這種看法,他認為,在香港的社會環境下,自從有了議會和選舉之後,投票率一直都不太高,反映出香港社會多數人對政治都不太熱衷。
他認為,立法會選舉與區議會選舉不同,立法會選舉只有20席是地區選舉,其他70席與地區選民未必有直接關係,但區議會選舉則全部聚焦地區,是地區性的選舉活動,而且地區「三會」成員,長期紮根社區,與社區居民十分熟絡,很可能會因為這樣的原因,令更多社區人士出來投票,投票率有機會比立法會更高。
政府應更熱情鼓勵市民投票
劉智鵬認為,不必太介意投票率高低,但仍應鼓勵更多市民參與投票。他認為,政府應該更熱情、更積極地做社會宣傳,號召市民共同參與,而不能夠像過去那樣,好像選舉與政府無關,政府必須明白,市民齊心參與投票,社會才會有向心力、歸屬感。而政府鼓勵市民投票,也不應該從功利的角度,而應該從公民責任的角度,教育更多市民,積極參與投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