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刻不容緩】(3)千禧後小學生︰我是中國人!

有民意研究機構多年來就香港市民身份認同感進行調查,從最近調查結果發現,受訪者對「中國人」的認同指數顯著上升。按年齡組別深入分析,自2020年開始,不論是「18至29歲組別」,還是「30至49歲組別」,對「中國人」身分認同程度評分都呈上升趨勢。

認「中國的香港人」超過三成

自1997年起,持續就香港人身份認同感進行民意調查的「香港民意研究所」,6月下旬公布最新民調結果,就港人身份認同問題,以隨機抽樣電話訪問方式,訪問了1,000名市民,結果顯示雖然受訪者對「香港人」身分認同繼續排在第一位,但人數創了2017年6月以來新低,但對「中國人」、「中華民族一分子」的認同感,就創下2018年12月以來新高,對「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民」的身份認同感,亦是2016年12月以來新高。

如把「香港人」和「中國人」身分對立比較,39%受訪者會稱自己為「香港人」,18%會自稱為「中國人」,自稱為「香港的中國人」及「中國的香港人」則分別佔11%及31%。

曾對身份認同感疑惑

《堅雜誌》訪問打鼓嶺嶺英公立學校的小學生,看看他們對身份認同的不同理解。記者首先把寫有不同身份的卡紙給受訪小學生選擇,受訪小學生都選了「中國人」。記者再把寫有「中國人」、「香港人」、「中國的香港人」及「香港的中國人」的卡紙讓他們再次選擇,其中一人選了「香港的中國人」,另一人選了「中國的香港人」。

就讀小五的許建雄選了「香港的中國人」,他解釋說,父親是泰國人,媽媽由深圳來港,他自己則在香港出生,自小很多人就問他覺得自己是泰國人還是中國人,但他通常會說自己是中國人︰「因為香港是中國一分子,所以我會說自己是中國人。」因為自己在香港生活,所以他選了自己是「香港的中國人」。

許建雄雖然在香港出生,但之前都在泰國讀書,小三才返回香港就讀現時的小學。因此,最初被人問及自己是甚麼人的時候,都會感到很疑惑,但經過媽媽教導後,才解開這個難題。

小朋友自己思考出答案

鄭璟彥(左)和許建雄(右)在寫有不同身份的卡紙中都不約而同選了「中國人」身份。
鄭璟彥(左)和許建雄(右)在寫有不同身份的卡紙中都不約而同選了「中國人」身份。

就讀小六的鄭璟彥則選了「中國的香港人」。他說,雖然父母都是香港人,但自己在深圳出生,在國內讀幼稚園時老師會教導大家,說大家是中國人,但他就覺得自己既是中國人,也是香港人。

因為在內地出生,因此他會選擇「將中國放前面,是中國的香港人」。鄭璟彥認為,無論說自己是中國人也好,香港人也好,其實沒有分別,但如果有人問他是甚麼人,他都會答是「中國人」。

鄭璟彥也曾經覺得很難告訴別人自己是甚麼人,父母也不會說起這些話題,所以這些都是自己思考出來的答案。

一國兩制與《基本法》概念難明

有教師表示,近年國民教育已越來越普及,但教材內容未能合符小學生能力。
有教師表示,近年國民教育已越來越普及,但教材內容未能合符小學生能力。

記者又問到有沒有聽過「一國兩制」、《基本法》等等?他的理解中甚麽是「一國兩制」?鄭璟彥回答說:「內地和香港是兩個不同地方,為了方便管理,就用同一種方式管理。『兩制』就是大多數都相同,我自己覺得是這樣。」許建雄則說︰「一國兩制就是本身香港屬於英國,1997年香港回歸祖國,所以就一國兩制。」二人都未能準確說出答案。

事實上,《基本法》列明為了維護國家的統一和領土完整,保持香港的繁榮和穩定,並考慮到香港的歷史和現實情況,國家決定在對香港恢復行使主權時,設立香港特別行政區,並按照「一個國家,兩種制度」的方針,不在香港實行社會主義的制度和政策,保持原有的資本主義制度和生活方式,50年不變。

兩名小學生都承認,雖然經常在電視新聞或學校教育短片中聽到「一國兩制」、《基本法》等概念,覺得很難明白,不過因為不用考試,所以沒有再請教老師。

84834

相關文章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