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智都市】(1)智慧燈柱倒下 香港創科玩完

824日觀塘遊行中 ,示威者用電鋸、鐵錘、繩索,拉倒及拆毀了近20支智慧燈柱,再進行「解剖」,聲稱燈柱內的組件會將蒐集到的資料傳到內地。儘管政府及其生產公司已多次澄清,智慧燈柱已無此功能,但人們仍是充耳不聞。

智慧燈柱的概念早在2017年已提出,是香港「智慧城市藍圖」的其中一項起步政策,現在的破壞無疑衝擊了此計劃,創新及科技局局長楊偉雄對此更直言:「824日是香港創科黑暗的一日!」恐怕香港日後的創科路會荊棘滿途。

文:羅偉健、潘翠華

智慧燈柱倒下,香港創科從此漆黑一片。
智慧燈柱倒下,香港創科從此漆黑一片。

隨着科技發展,世界各地不少城市都着力發展智慧城市,以資訊及通訊科技改善城市管理及發展,應對市民對現代城市的訴求,方便市民生活。

2017年7月,香港「智慧城市藍圖」顧問研究報告出爐,報告最後提到要為智慧城市進行試驗,以評估方案在香港環境及運作限制下的實用性,當中的試點項目就包括「路旁智能綜合柱杆」,則後來的「多功能智慧燈柱」。

早在2017年提出 試驗計劃

示威者破壞智慧燈柱並「肢解」。(電視截圖)
示威者破壞智慧燈柱並「肢解」。(電視截圖)

201710月,特首林鄭月娥在任內首份施政報告中,正式提出在選定的市區地點進行「多功能智慧燈柱」試驗計劃。在四個市區地點,包括中環金鐘、銅鑼灣灣仔、尖沙咀及觀塘啟德發展區,安裝約400枝多功能智慧燈柱。

整個試驗計劃項目的預算開支約 2 7,200 萬元,在觀塘和啟德發展區的選定路段,更換及安裝首階段的約 50 枝智慧燈柱,剩下的350枝將分階段安裝,預計在2021-22年度完成所有工程。至於試驗計劃 2019-20年度的工程(包括智能裝置)和營運(包括燈柱日常運作及維修保養)預算開支分別為 4,800 萬元和715萬元,每枝智慧燈柱大約14萬元。

莫乃光譚文豪投下贊成票

智慧燈柱上最多可安裝3個圓形外殼,以放置各種感應器和鏡頭,供政府部門收集城市數據。(政府資訊科技總監辦公室)
智慧燈柱上最多可安裝3個圓形外殼,以放置各種感應器和鏡頭,供政府部門收集城市數據。(政府資訊科技總監辦公室)

其實一直以來社會對智慧燈柱的爭議及質疑聲音也不大。2018511日的立法會財委會會議,創科局所申請內容包括智慧燈柱項目的「基本工程儲備基金總目710 —電腦化計劃」,更以24票贊成、4票反對及6票棄權獲得通過。

當中反對派有11名議員缺席、6名議員棄權,都沒有表示反對,只有陳志全、朱凱迪、區諾軒投反對票,譚文豪和莫乃光更投下了贊成票。值得關注的一點是,莫乃光身為資訊科技界的議員,當初亦對智慧燈柱試行計劃投下贊成票,如今在反修例風波下,他卻反口覆舌,不但沒有譴責破壞燈柱的行為,更指「愈是科技先進的城市,愈應盡早立法防止政府濫用人臉辨識技術以保障人權」,立場的反覆讓人目瞪口呆。

智慧燈柱是「智慧城市」先鋒

智慧燈柱可以成為5G及Wifi據點。
智慧燈柱可以成為5G及Wifi據點。

「智慧城市」是全世界的趨勢,要能夠達到「智慧」,其中一個重要條件就是大數據,只有收集大量的數據,才能有效地推動整個城市的治理效益,方便大眾。智慧燈柱就是其中一個收集大數據的重要設施,智慧燈柱的功能可以分為5個方面:

第一:利用交通探測器和監察攝影機收集實時交通數據,包括車輛速度、車輛類型、交通流量及監察交通情況,也能打擊違例泊車。

第二:把收集到的數據,向旅遊業界或旅行代理商提供地區交通訊息或提示,協助他們規 劃行程以避開擁擠的地區。

第三:以空氣質素感應器蒐集地區性的空氣質素,及使用監察攝影機協助打擊非法傾倒建築廢物的相關執法工作。

第四:使用氣象感應器收集地區層面的氣象和相關數據,如氣溫、濕度、風速和風向、降雨量、紫外線指數等等,為市民提供最快最精準的天氣資訊。

第五:利用藍牙傳送器、無線射頻識別(RFID) 技術及地理二維碼提供準確的定位服務,支援政府服務及業界開發相關應用,例如為市民和遊客提供附近地點的公共設施資訊。

簡單而言,智慧燈柱主要功能只是蒐集環境數據和發射信號,把所得數據上載至「資料一線通」的政府網站供市民下載,另一方面更可為市民提供網絡服務,例如使用Wi-Fi及未來的5G網絡等。

一條智慧燈柱最多可安裝3個「水泡」,以放置各種感應器和鏡頭供政府各部門收集城市數據。
一條智慧燈柱最多可安裝3個「水泡」,以放置各種感應器和鏡頭供政府各部門收集城市數據。

再三闢謠燈柱仍遭破壞

燈柱本是道路上的裝置之一,將燈柱變成智慧燈柱非但沒有佔用空間,更可謂物盡其用。但問題就出現在這些燈柱的設備上,有人認為燈柱的鏡頭有人面辨識功能,「解剖」後發現其藍牙傳送器「SPLD01」與「上海三思路燈」的零件同名,而「上海三思路燈」為內地「天網」系統的工程承辦商之一。另外,該零件的供應公司「訊科系統」的網站,亦設有連結到「上海三思」,故認為燈柱會將收集到的個人資料通通「送中」。

但楊偉雄早在2018年4月25日回應過,指智慧燈柱所收集的影像用於實時觀看路面狀況或驗證有關技術運作,並不會收集與辨認個人身份有關資料,而相關影像亦不會被儲存。楊偉雄在觀塘遊行前一天(23日)再次重申,燈柱只是收集城市數據,不涉人臉辨識等功能,「希望大家不要誤信謠言」。惟最後事與願為,再三的解釋只換來燈柱被大肆破壞。

訊科不再支援智慧燈柱工程

訊科科技及智慧城市項目主管陳柏泉承認,藍牙傳送器產自廣州電子公司,但從沒將燈柱系統連結到內地。他又表示,公司向「上海三思」提供路燈系統維護服務,故其公司官網有連結至「三思(Star River)」的介面,介面亦儲存在訊科公司的本地伺服器,「上海三思」沒有伺服器的存取權限,兩者亦無從屬關係,也就是說,智慧燈柱藍牙發射器供應商訊科系統有限公司,是百分百的香港本地公司。

「見證燈柱起好、再見證它倒下。」據知當日陳柏泉亦有在觀塘遊行現場,他的心痛不言而喻。另外亦有公司員工被人「起底」,對此他們發表聲明,表示完成支援現時已安裝的50支智慧燈柱之相關工作後,將停止供應及安裝其他智慧燈柱內的智能裝置。

拉倒的是香港的創科步伐

智慧燈柱下層有4個配備智能門鎖的間隔,最底為供電系統設備使用,其餘則用作放置電腦、網絡設備等。(政府資訊科技總監辦公室)
智慧燈柱下層有4個配備智能門鎖的間隔,最底為供電系統設備使用,其餘則用作放置電腦、網絡設備等。(政府資訊科技總監辦公室)

訊科發言人表示,「事件嚴重打擊香港創科界的努力」,這與楊偉雄形容「824日是香港創科黑暗的一日」,兩者的說法不謀而合。

有人說,今次事件「只是拉倒幾支燈柱」,問題不大。但其實這反映了市民對於政府已經失去信心,對於政府的一切作為都套上「陰謀」的帽子,對於政府的所有解釋都認為是「你呃人」,這種對政府的不信任延伸至科技上,情況堪憂。

另外一個血淋淋的例子,是正在換領中的新一代智能身份證,由於加入了RFID無線傳輸技術,可以在無需接觸的情況下,利用射頻訊號以無線電波方式傳送數碼資料,不少市民認為政府是借此進行「全民監控」,憂慮在參與示威活動時遭警察「隔空抄牌」,在不知情下被記錄個人資料。網上甚至有人呼籲,叫市民不要換領新身份證,一時間人心惶惶。

打開了「反智」的潘朵拉盒子

新一代智能身份證其實有提高保安以及加快資料檢索速度等功能,「隔空抄牌」之說只是無中生有,然而,對反對的人來說,自然對解釋「充耳不聞」。直到智慧燈柱倒下,人們又發現燈柱有RFID標籤,於是立即「上綱上線」,認為智慧燈柱是要和新智能身份證雙劍合壁,當然後來政府也澄清了並非事實,但結果如何,相信也不用多說。

楊偉雄所說的「黑暗」,指的正是這種極端的不信任氣氛已經形成,罔顧事實的陰謀論滿天飛,8月24日那天拉倒的,不單是智慧燈柱,而是拉倒了香港的創科步伐,打開了「反智」的潘朵拉盒子。

保護私隱與收集數據的矛盾

楊偉雄形容,8月24日示威者破壞智慧燈柱,是香港創科界最黑暗一日。(中通社)
楊偉雄形容,8月24日示威者破壞智慧燈柱,是香港創科界最黑暗一日。(中通社)

智慧燈柱是智慧城市的起步、基礎,而智慧城市的重點在於大數據,但現時的人一提到大數據,就自然想到私隱外洩問題。當然這個問題絕對要正視,也要有相應措施保護,但我們現時最常使用的八達通、手上戴的智能手錶、付帳時使用「易辦事」、上網用wifi,以及智能電話各式各樣的社交網站及軟件、網上購物等等,其實都有機會外洩我們的個人資料。這反映出今時今日對私隱保障的重要性,但另一方面,亦反映出其實我們日常生活中,已有很多渠道在收集我們的數據,只不過是大家習慣了而已。

如何適應與協調是未來關鍵

香港互聯網註冊管理公司行政總裁、發展智慧燈柱成立的諮詢委員會成員之一的黃家偉表示:「智慧燈柱、物聯網也好,都是智慧城市一個基礎。如果不去做,永遠會繼續落後。大家再回想二十年前或三十年前,大家搭地鐵都用儲值票,而如果大家當日不改用八達通,今日已我們不可能用八達通做其他事,所以這是一個進程,大家要接受改變。如果大家說有改變就不接受,是覺得有其他目的,香港不會有進步。」

對於私隱問題,他認為政府發展智慧城市的同時,要增加透明度,加強公眾的信心。其實在美國三藩市,亦曾爆發智能科技與私隱之間的爭議,最後當地監督委員會今年5月通過《反監控條例》,禁止市政府部門包括警方使用人臉辨識技術,成為全美首例。所以時代的發展,是伴隨着適應與協調,而不是一味的拒絕。

17219

相關文章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