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際風雲】來自不同國家 認錢不認人 俄烏戰爭爆發僱傭兵大戰

俄烏戰事爆發接近兩個月,新聞中不時會聽到「僱傭兵」這個名字。其實「僱傭兵」並非新事物,在人類數千年戰爭史中,經常見到僱傭兵身影。「認錢不認人」、只為自身利益而戰,是僱傭兵的主要特徵。但其實這些年來,定義僱傭兵的界線相當模糊,即使1949年國際社會透過《日內瓦公約》定義了僱傭兵性質,但事實上不少國家對這類組織也有不同看法,這些年間亦有不少變種僱傭兵出現,例如是親政府私人軍事公司,又甚至是由國家直接招募、收費作戰的外國軍團。
僱傭兵的出現,在過去都為各國政府解決很多在枱面上不能解決的事情,協助國家完成一些「不可能的任務」,故幾千年來都得到各地政府重用。但在《日內瓦公約》之下,僱傭兵不享有作為戰鬥員或成為戰俘的權利,變相令他們不受《軍法》、《國際人道法》所管,僱傭兵縱使經常被指干犯戰爭罪行,亦無從約束。

文:本刊記者

瓦格納集團僱傭兵在敘利亞執行任務。
瓦格納集團僱傭兵在敘利亞執行任務。

近日烏克蘭戰事聚焦烏東,俄軍撤走原本在北面戰鬥的兵力,到烏克蘭東部部署,準備全面佔據盧甘斯克(Luhansk)及頓涅茨克(Donetsk)。就在此時,來自英國軍事情報機構的報告稱,俄羅斯私營防務承包商瓦格納集團(Wagner Group),有1,000名僱傭兵受聘於俄國,正被部署到烏克蘭東部準備戰鬥。

所謂私營防務承包商,其實是現代僱傭兵團。事實上,早在俄羅斯2月底入侵烏克蘭開始,已傳出俄羅斯聘用瓦格納集團的僱傭兵,到烏克蘭首都基輔進行「斬首行動」,目標是烏克蘭總統澤連斯基(Volodymyr Zelensky)。據報當時美國曾建議澤連斯基離開烏克蘭,但被澤連斯基拒絕。由此可見僱傭兵的確有震懾威力,但僱傭兵的威力究竟在哪裏?他們是否都是驍勇善戰?這就要由僱傭兵的來由說起。

中國及西方皆有僱傭兵歷史

這幅油畫描述獨立戰爭期間,在美國開國元勳華盛頓指示下,照料由英國聘約但被俘的德國黑森士兵僱傭兵。
這幅油畫描述獨立戰爭期間,在美國開國元勳華盛頓指示下,照料由英國聘約但被俘的德國黑森士兵僱傭兵。

僱傭兵歷史可追溯至公元前六世紀,直至公元前四世紀,波斯人就曾僱用希臘戰士攻打希臘,有指波斯王朝甚至以希臘僱傭兵征服埃及。馬其頓在亞歷山大帝大軍建成之前,都是靠希臘僱傭兵代戰。到了中世紀時期,由職業軍人組成的自由傭兵團,成為歐洲貴族重要的輔助戰力。另外,在美國獨立戰爭期間,英國也僱用德國黑森士兵(Hessian soldiers)戰鬥。到了美國內戰期間,同一支僱傭兵團也曾經被南北兩邊軍隊僱用。

在中國歷史上也會見到僱傭兵的蹤影。戰國時代,軍事家如墨子和孫子,都會向君主和貴族提供自家的軍事顧問和將領。到了秦、漢和唐朝,都有聘用僱傭兵,例如唐朝對付古突厥等外族時,其實都是僱用西藏人和維吾爾人出戰。

《日內瓦公約》界定僱傭兵定義

僱傭兵的定義一直十分模糊,他們主要是為利益而戰,是「認錢不認人」的軍事人員,又可以協助國家完成一些無法出面完成的「不可能任務」,故幾千年來都得到政府重用。直到第二次世界大戰,因為面對大量戰俘及僱傭兵地位難分問題,加上戰後人道主義抬頭,故到了1949年,各國簽署《日內瓦公約》,終於對僱傭兵的定義和地位有一個比較清晰的界定。

《日內瓦公約》中訂明,必須符合下列6大條件的人,才算是僱傭兵,而僱傭兵是不能享有作為戰鬥員或成為戰俘的權利。6大條件包括(一)在當地或外國被特別徵募,在武裝衝突中作戰;(二)事實上直接參加敵對行動;(三)主要以獲得私利為參加敵對行動的動機,而得益遠高於一般軍人;(四)不是交戰雙方的國民;(五)不是衝突其中一方的武裝部隊人員;以及(六)不是第三方國家所派遣作為其武裝部隊人員執行官方職務的人。

毋須負起戰鬥人員責任

瓦格納集團近年活躍於敘利亞和非洲。
瓦格納集團近年活躍於敘利亞和非洲。

當時各國簽署《日內瓦公約》四條公約,主要是為了保障不論勝敗而代表國家參戰軍人的權益,在僱傭兵條文方面相對保守,故當時不少國家都不同意《日內瓦公約》對僱傭兵的定義,當中包括美國。因而自此之後,即使有私人軍事公司、僱傭兵團即使未能滿足公約訂下的六大條件,仍然會被視為僱傭兵。

《日內瓦公約》可以說是一把雙面刃,按《公約》僱傭兵不能享有作為戰鬥員或成為戰俘的權利,亦變相令僱傭兵毋須負起作為戰鬥人員的責任。

《國際人道法》對僱傭兵團的約束力變得非常有限,例如無法管控傭兵團「不加區分地攻擊平民行為的戰爭罪行」。俄羅斯瓦格納集團就曾遭聯合國和法國政府指控,在中非共和國的戰事中強姦和搶劫平民。前年美國也指控瓦格納集團僱傭兵,在利比亞首都的黎波里及其周邊地區,埋下地雷和其他土製爆炸裝置,傷害無辜平民。

瓦格納集團或可「直達天庭」

俄羅斯退伍中校烏特金據說是瓦格納集團創辦人,在一張普京的照。
俄羅斯退伍中校烏特金據說是瓦格納集團創辦人,在一張普京的照。

據英國廣播公司(BBC)報道,瓦格納集團這個私人軍事組織在過去8年,一直活躍於烏克蘭、敘利亞和非洲國家,現年51歲的俄羅斯退伍中校烏特金 (Dmitri Utkin),被指是瓦格納集團的創辦人,「瓦格納」這個其實就是烏特金的舊名字。烏特金曾出戰車臣,是一名特種部隊軍官,曾服務俄羅斯軍事情報局 (GRU)。

瓦格納集團首戰是在2014年,協助俄羅斯吞併克里米亞半島。據報當時約有1,000名僱傭兵,為當地親俄羅斯民兵提供支持,爭奪盧甘斯克和頓涅茨克控制權。據聞,瓦格納集團的招募對象為欠債退伍軍人。根據BBC調查報道,烏特金與俄國寡頭富豪普里戈津(Yevgeny Prigozhin)關係密切,普里戈津被稱為「普京的廚師」,因為他是向普京和克埋姆林宮提供餐飲服務起家,可見他本人有「直達天庭」的能力。普里戈津是美國聯邦調查局(FBI)懸紅25萬美元追捕的通緝犯,FBI指他涉嫌參與詐騙美國。

俄羅斯憲法 不可組織僱傭兵團

在烏克蘭戰事中,有軍人身上掛上瓦格納集團徽章。
在烏克蘭戰事中,有軍人身上掛上瓦格納集團徽章。

組織僱傭兵團其實違反《俄羅斯憲法》,但倫敦國王學院教授傑爾曼指出,瓦格納集團是俄羅斯政府可以否認其存在的一支軍事力量,當瓦格納集團在國外展開活動,克里姆林宮大可與之劃清界線。

克里米亞事件後,瓦格納集團在2015年開始在敘利亞參與親政府部隊的作戰行動,協助保衞當地油田。2016年起,集團亦活躍於利比亞,支持向哈夫塔爾將軍(Khalifa Haftar)效忠的「國民軍」,並在2019年派出1,000名軍人,參與哈夫塔爾對的黎波里民族團結政府的攻擊。2020年,美國財政部指控瓦格納集團,協助普里戈津的礦業公司「充當掩護者」,宣布對這些公司實施制裁。最近,據聞瓦格納集團出手協助西非國家馬里,防範伊斯蘭極端組織攻擊,令法國軍隊決定撤出當地。

美國黑水公司涉殺14伊拉克平民

美國黑水公司的僱傭兵接受訓練。
美國黑水公司的僱傭兵接受訓練。

由此可見,現代僱傭兵團和《日內瓦公約》所界定的定義有很大落差,不少僱傭兵公司都以私人軍事服務公司(Private Military Company,PMC)自居。除了瓦格納集團,世界上現存多間這類公司,為錢向商戶提供軍事「服務」,同時間亦犯下不少罪行,最著名的肯定是前稱黑水國際(Blackwater Worldwide)的康斯特利斯控股(Constellis Holdings)。

黑水國際是美國一家私人軍事和安全顧問公司,由前海豹部隊軍官派斯(Erik Prince)和奇勒(Al Clark)於1996年創立。2001年911事件發生後,公司業務突飛猛進,黑水原本只是一間只有6個人的公司,但至2005年為止,業務增長竟達600倍。

黑水國際是美國在伊拉克與阿富汗的主要軍事任務承包商(Military Contractor),負責建立與訓練伊拉克「新陸軍」和警察。黑水公司在2007年起變得惡名昭彰,當時公司旗下僱員在伊拉克首都巴格達尼蘇爾廣場,因殺死14名伊拉克平民而被定罪,其中4名護衞更在美國法院被判罪名成立。除了殺害平民,黑水公司還涉及美軍虐待伊拉克戰俘事件,在事件中擔任幕後角色,結果在2009年1月被提早終止在伊拉克運作的牌照。黑水公司亦力圖「洗底」,先後三次改名,最後成為現在的康斯特利斯控股。

南非及以色列僱傭兵居全球三甲

懷疑發生平民遭屠殺事件的布查鎮,倖存居民擁抱痛哭。
懷疑發生平民遭屠殺事件的布查鎮,倖存居民擁抱痛哭。

其他比較有名氣的僱傭兵公司,還包括來自南非的Executive Outcomes(EO),這間公司曾號稱世界上最大規模的私營武裝公司,於1989年由巴奴(Luther Barlow)創立,聘請的軍事專家來自南非、北美、歐洲、新西蘭和澳洲等地,兵源則主要來自南非和納米比亞,擁有儲備兵力數千人,1998年南非通過禁止僱傭兵的《對外軍事援助條例》,EO宣布解散,但到2020年巴奴東山再起,重新成立EO。

長期處在戰爭狀態的以色列,也有一家僱傭兵公司「IZO」,這間公司是僅次於黑水和EO的全球第三大僱傭兵公司,口號是「哪裡有戰爭,哪裡就有IZO」。另一間美國公司「軍事職業資源公司」(Military Professional Resources Inc., MPRI),聲稱是私人軍事合約商,於1987年創辦,公司總裁是美國退伍將軍卡鐸(Bantz Craddock),而公司成員多為退役美軍。據報MPRI公司檔案庫中,退役軍人數目超過2,000人。

「法國外籍軍團」 世界聞名

烏克蘭飽受戰火摧殘,一片頹垣敗瓦。
烏克蘭飽受戰火摧殘,一片頹垣敗瓦。

除了私人成立的僱傭兵公司外,亦有僱傭兵團是由國家軍方直接聘用外籍人士組成,例如歷史悠久的「法國外籍軍團」。該軍團是由外國志願兵組成的陸軍正規部隊,擁有和正規軍一樣的裝備。軍團在1831年由路易-菲利普一世(Louis-Philippe I)批准成立至今,曾參與法國大大小小的戰事,由1830年代的法國征服阿爾及利亞戰爭、1850年克里米亞戰爭、普法戰爭、兩次世界大戰;1946年第一次印度支那戰爭(法語:Guerre d’Indochine,或稱法越戰爭),至到1990年第一次波斯灣戰爭,都能見到法國外籍軍團的身影。不過,該軍團與傳統僱傭兵理念不同,他們是由法國政府所創立的正規軍隊,不可能與法國為敵,故嚴格來說不算是真正的僱傭兵。

烏克蘭公開組建「國際軍團」

烏克蘭號召的國際軍團,成員多來自西方國家。
烏克蘭號召的國際軍團,成員多來自西方國家。

在今次的俄烏戰爭中,烏克蘭直接號召外國人參戰。2月27日,即俄羅斯執行「特別軍事行動」揮軍入侵烏克蘭的第四日,烏克蘭政府成立「烏克蘭領土防衞國際軍團」(International Legion of Territorial Defense of Ukraine),由總統澤連斯基領導,他簽署法令,對外國志願援軍實行免簽證。烏克蘭政府宣稱,有多達16,000名來自世界各地的志願者加入「國際軍團」。

據了解,該支部隊的成員主要來自西方國家,不少退伍軍人更自發組團參戰。早期有消息指,「志願軍」每日可獲得 2,000美元報酬,但及後 《經濟學人》訪問曾到前線參戰、有6年軍事訓練資歷的英國教師Jake Priday,他向記者表示,在簽約時被烏克蘭當局告知,每月薪金僅為7,000荷林夫納(約1,860港元),而且一簽約便不能離開,直至戰爭結束,這措施等同於烏克蘭成年男子不得離國一樣。他表示很多人無法長期離家參戰,加上7,000荷林夫納根本不夠家庭開支,不少人因而選擇放棄。報道指烏克蘭國防部發言人全盤否認報道所指的合約細則,但拒絕提供合約副本。

俄羅斯招募敘利亞軍人參戰

敘利亞軍人在國內戰鬥中經常打城市巷戰,但被指戰意一般。
敘利亞軍人在國內戰鬥中經常打城市巷戰,但被指戰意一般。

僱傭兵不受國際法或《日內瓦公約》保護,意味着一旦以僱傭兵身份參戰,若果被俘後被殺的機會會比正規軍為大,但一些受國家保護支持的僱傭兵,例如法國外籍軍團和烏克蘭志願軍,隨便殺害這些僱傭兵俘虜,勢必會直接得罪這些國家。

至於俄羅斯一方,亦有很大可能出錢請外國人協助打仗。《華爾街日報》早前引述美國軍方消息報道,俄羅斯為了填補前線陣亡兵員與佔領區警備力量人手,在車臣以及其他中亞國家招募「特殊軍事行動外圍承包者」,其中一個招募地區,就在俄羅斯有駐軍且長期參戰的敘利亞。據聞俄羅斯國防部正積極招募親敘利亞總統巴沙爾阿薩德(Bashar al-Assad)的武裝民兵轉戰烏克蘭。

報道指,俄羅斯軍方開出每人每月200至300美金的「半年合約」,招募敘利亞民兵參戰,有傳首支部隊已被送往俄羅斯本土「待命」。敘利亞軍人過去也有被招募打仗的經驗,例如利比亞內戰中,不同政見的敘利亞人,都曾被俄羅斯和土耳其分別招募到利比亞作戰。

俄烏戰爭或會變成敘利亞「內戰」

敘利亞內戰令國家變成廢墟。
敘利亞內戰令國家變成廢墟。

美國期刊《外交政策》透露,早在去年,就已經有敘利亞人被俄羅斯招募到烏克蘭頓巴斯地區從事勞動工作,所以敘利亞人有份參戰並非不可能。敘利亞是俄羅斯盟友之一,阿薩德政府亦支持俄羅斯,承認烏東盧甘斯克和頓涅茨克兩個共和國為獨立主權。俄羅斯2015年介入敘利亞內戰,保住阿薩德政權免被推翻,俄軍之後也持續向阿薩德提供協助,使得阿薩德政權與俄羅斯關係相當密切,因此願意讓敘利亞軍人收錢參戰。然而,敘利亞士兵戰力和士氣經常被指「非常低迷」,故一般相信會被「國際僱主」當成用完即棄的「炮灰」。

《外交政策》的報道特別指出,俄烏戰爭有可能會演變成另一場敘利亞「內戰」,因為持不同政見的敘利亞人,可能都會出現在俄烏戰爭中,分別幫助俄羅斯與烏克蘭作戰。

據聞目前已經有反阿薩德政權的敘利亞人,協助烏克蘭對抗俄軍。另外,曾率軍摧毀140多輛俄羅斯及政府軍坦克,敘利亞知名叛軍將領哈姆德(Suheil al-Hammoud)亦表示有意為烏克蘭作戰。

最新文章